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南涧月夕

标题包含
南涧月夕
华发念秋晚,青灯怜夜长。 香团菊花露,寒著橘林霜。 月在北窗底,人行南涧傍。 婆娑不知去,身世两相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的我思念秋天的傍晚,在青灯下感叹夜晚的漫长。 那香喷喷的菊花茶露,犹如寒霜降临在橘树林。 月亮在窗户的北边,我在南边的溪水旁行走。 悠然自得不知道时光的流逝,忘却了人生的烦恼和无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发:头发花白,指老年。 2. 念:思念。 3. 秋晚:秋天的尾声。 4. 青灯:灯光昏暗,形容清苦的环境。 5. 怜:同情,怜悯。 6. 夜长:夜晚漫长,形容时间流逝缓慢。 7. 香团:一种带有香气的食品,这里指代香气四溢的菊花。 8. 露:露水。 9. 寒著:寒冷地覆盖着。 10. 橘林:柑橘树林。 11. 霜:霜冻。 12. 月在北窗:月亮照进北边的窗户。 13. 人行南涧傍:行人沿着南边的山涧行走。 14. 婆娑:跳舞的样子。 15. 去:离去,消失。 16. 身世:人生的经历和遭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孤独的心境。首句“华发念秋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发预示着秋天的来临。第二句“青灯怜夜长”则表现了夜晚的漫长,诗人独坐在灯下,心中充满哀愁。 接下来两句“香团菊花露,寒著橘林霜”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菊花散发着香气,露水凝结在花瓣上;橘子树的叶片上挂满了白霜,显得寒冷萧瑟。这两句不仅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孤独、哀伤。 第五句“月在北窗底”和第六句“人行南涧傍”分别描述了月亮和行人。月亮映在北窗下,照亮了整个房间,而行人沿着南涧边行走,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单。 最后两句“婆娑不知去,身世两相忘”描绘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交融,仿佛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他沉浸在月光下婆娑起舞的落叶中,忘却了自身与世界的界限。这种境界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然而,最后一句表现出的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丝暖意,使人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涧月夕》这首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难以确定。此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的作者俞紫芝,生活于北宋时期,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之一。他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对生活充满热情。然而,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权贵的摆布,他们既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无奈于现实的残酷。这种矛盾的心境,使得俞紫芝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南涧月夕》这首诗,正是俞紫芝在月夜漫步南涧时创作的。诗中的“南涧”指代的是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而“月夕”则象征着诗人孤独的心境。诗中通过对月光、溪水、松竹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不满。 总的来说,《南涧月夕》这首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是在俞紫芝面临人生困境的时期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普遍面临的生活困境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