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阮郎归

标题包含
阮郎归
钓鱼船上谢三郎。 双鬓已苍苍。 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 静鸣榔。 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垂钓的船上感谢三郎(可能指的是苏轼)。 他的两鬓已经花白。 即使身穿蓑衣,他也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愿意换上华丽的金章。 在汀草和水边花的旁边,他在静静地划着船。 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渔夫朴素的家风,就像一幅美丽的潇湘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谢三郎:指宋代诗人文同,字子贞,号存斋,被尊称为“四溟先生”。他喜欢垂钓,有渔父的风度。 2. 金章:指古代官员的官印和绶带。这里代指官职。 3. 汀草畔,浦花旁:形容江边的美丽景色。 4. 鸣榔:敲打船舷的声音,用以惊鱼上钩。 5. 渔父家风:指渔人家庭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6.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在湖南省境内。这里用来借指美好的自然景色。
去完善
赏析
《阮郎归》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渔父生活画卷。诗人俞紫芝以“钓鱼船上谢三郎”开篇,通过一位钓鱼者的形象展现出了恬静、安然的生活状态。接下来一句“双鬓已苍苍”则表现出这位人物年龄较长,显得和蔼可亲。 诗中的“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表达了这位渔父不慕荣华富贵的品质。他虽然穿着简朴的蓑衣,但却保持自我,不愿换上华贵的金章,体现了其高尚的品质与坚定的信念。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的场景,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这里的“汀草畔”与“浦花旁”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而“静鸣榔”则代表了渔父生活的平静与充实。 最后两句“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则是对整个画面的概括。这里的“好个”表示赞美之意,意味着渔父的这种生活方式值得称颂。而“一片潇湘”则是暗示了诗人对于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阮郎归》这首词是俞紫芝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的文人墨客以诗酒会友,品味生活琐事,抒发胸臆为时尚。俞紫芝亦身处其中,才情横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经历过官场和田园生活的磨练,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段时间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经济、文化皆繁荣昌盛。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文人墨客有了更多入仕的机会。然而,他们也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官僚腐败等等。这些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俞紫芝的诗词创作,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