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六言诗十首 其四

标题包含
六言诗十首 其四
名与身孰亲。哀哉世俗狥荣。驰骛竭力丧精。得失相纷忧惊。自贪勤苦不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嵇康(224年-234年),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他生于魏国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家族世居魏晋士族豪门。 嵇康在少年时期,便才华横溢。他的文学才能尤为突出,所作诗文沉...查看更多
本来就漫
去完善

译文
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更重要?可悲的是世俗之人盲目追求荣华富贵。他们为此而疲于奔命、耗尽精力。然而,结果却是得与失交织、忧虑和惊慌相伴。这样的自我贪婪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不宁静的生活。
本来就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嵇康:魏晋时期文学家,道家学者,“竹林七贤”之一。 2. 名与身孰亲:这句意味着人们往往过分追求名利,忽视了自身的生命健康。其中,“名与身”是指名声与生命;“孰亲”即哪个更亲近重要。 3. 世俗:指普通人,芸芸众生。 4. 狥荣:追求荣华富贵。 5. 驰骛:奔波劳碌。 6. 丧精:丧失精力。 7. 得失相纷:得失之间互相纠结。 8. 忧惊:忧虑不安。 9. 自贪:自我贪图。 10. 不宁:不得安宁。
本来就漫
去完善
赏析
《六言诗十首 其四》是嵇康的一首哲理诗,以六言的形式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名与身”的关系,揭示了世俗追求荣华富贵的虚妄和愚昧。 首句“名与身孰亲”直问人们关于名誉和身体的关系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生活的根本。随后,诗人用“哀哉世俗狥荣”来表达对追逐名利之人的哀叹,批判了世人为了虚荣而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的行为。接着的“驰骛竭力丧精”描绘了那些忙碌奔波、丧失精神的人们,表现了诗人对他们沉溺于得失之间的忧虑。 接下来的“得失相纷忧惊”进一步指出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陷入无尽的忧虑和恐惧,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真正意义。最后两句“自贪勤苦不宁”则揭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名利的批判,引导读者反思生活的真谛,领悟到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本来就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224年左右,嵇康写下了著名的《六言诗十首 其四》。这个时期正是三国末期,嵇康的生活经历丰富且波折。他曾师从阮籍,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后因病回家,专心致力于音乐和文学的研究,期间还因为家世受到过牢狱之灾。 此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活跃,道教、佛教逐渐兴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而文人墨客们的个性解放,崇尚自我修养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也在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嵇康以文字抒发着个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从《六言诗十首 其四》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嵇康在闲暇之余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宁静的一面。
本来就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