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凌歊台
高台今日竟长闲,因想兴亡自惨颜。
四海已归新雨露,六朝空认旧江山。
槎翘独鸟沙汀畔,风遰连樯雪浪间。
好是轮蹄来往便,谁人不向此跻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天的高台显得格外宁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变迁中的兴衰更迭。
全国已经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曾经的六个朝代如今只留下江山的轮廓。
孤单的鸟儿在江边沙洲上飞翔,风声中的船帆在水浪中摇曳。
这里交通便利,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又有谁会不踏上这通往高台的征程呢?
去完善
释义
1. 高台:指凌歊台,是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所建的一座高大亭台。
2. 今日:指的是诗人所在的现代。
3. 长闲:长久闲置。
4. 因想:联想到。
5. 兴亡:国家兴衰。
6. 惨颜:凄惨的脸色。
7. 四海:全国,这里指代新兴的国家。
8. 新雨露:新的恩泽。
9. 六朝:指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南京定都。
10. 空认:徒有地名的存在。
11. 旧江山:指过去的都城和繁华景象。
12. 槎翘:木筏翘起,这里形容孤鸟飞起。
13. 独鸟:孤独的鸟儿。
14. 沙汀:沙滩上的水边平地。
15. 风遰:风力推送。
16. 连樯:连接在一起的船帆。
17. 雪浪:浪花如雪。
18. 好是:好的是。
19. 轮蹄:车轮和马足,指代车辆马匹。
20. 来往便:交通便利。
21. 跻攀:攀登。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登凌歊台》是一首抒发历史兴亡感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登上古代凌歊台,引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高台今日竟长闲,因想兴亡自惨颜”,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世间的沧桑巨变,感到无言的悲伤。接下来的两句,“四海已归新雨露,六朝空认旧江山”,概括了历史的变革,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只有江山依旧。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江边的景色:“槎翘独鸟沙汀畔,风遰连樯雪浪间。”其中“槎翘”一词表现了鸟儿在波浪中的孤独无助,与下一句的“风遰连樯”形成对比,表现出了风浪中船只的团结。这两句共同构成了一幅风雨飘摇的景象,象征着历史上的起起伏伏。
结尾两句,“好是轮蹄来往便,谁人不向此跻攀。”强调了凌歊台的便捷交通和地位重要,所有人都来此登高望远。这里诗人巧妙地暗示了人们的短视和盲目跟风,也在暗讽时人的浅薄,希望人们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总的来说,整首诗以登高的视角回顾了历史的兴衰,流露出深沉的兴亡感怀,同时也兼具一定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凌歊台》是晚唐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在创作这首诗时,罗邺正值壮年,他的诗歌才华已经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晚唐时期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尽管罗邺才华横溢,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凌歊台"是古代的一座高台,位于现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陵县城关镇。罗邺登上这座高台,眺望着远方的江山景色,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以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