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云阳高少府衙斋
大隐能兼济,轩窗逐胜开。远含云水思,深得栋梁材。
吏散山逾静,庭闲鸟自来。更怜幽砌色,秋雨长莓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偏远寂静的地方,隐居者也能兼济天下;宽敞明亮的窗户意味着追求美好的愿望。远方的美景让人思绪翩翩,这个人具备着做栋梁之才的深度和厚度。
当忙碌的公事结束后,周围的群山更加静谧;庭院显得空旷,鸟儿自然飞来。更令人喜爱的是那古朴的台阶,经过了秋雨的洗礼,上面长满了青苔。
去完善
释义
《题云阳高少府衙斋》中涉及到的注释如下:
1. 云阳:云阳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2. 高少府:高姓的少府,这里可能是指一位地方官。
3. 轩窗:古代房屋建筑中的窗户。
4. 胜:景色优美的地方。
5. 云水思:指对山水景色的向往之情。
6. 栋梁材:比喻有才能的人。
7. 吏散:官员散去,表示公务结束。
8. 山逾静:山变得更安静。
9. 庭闲:庭院空闲。
10. 幽砌:阴暗的石阶。
11. 莓苔:一种植物,多生长于潮湿的地方。
这些注释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储嗣宗在游览云阳高少府的衙斋时所作。诗中首先描绘了高少府官署环境的清幽,表现出他的宽广胸怀和出尘气质。同时,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景象。特别是结尾两句,通过对雨后莓苔的描绘,传达了世事变迁、时光荏苒的感慨。整首诗富有哲理意味,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云阳高少府衙斋》是唐代诗人储嗣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诗歌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储嗣宗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官场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热情。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感慨。
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储嗣宗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