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月
月午篱南道,前村半隐林。田翁独归处,荞麦露花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高挂在篱笆南侧的小道上,前方的村子若隐若现地隐藏在树林之中。在田野里耕作的农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沿途荞麦田里盛开的荞麦花在露水滋润下显得格外娇艳。
去完善
释义
1. 月午:月亮正午时,指的是中午。
2. 篱南道:指田间的小路。
3. 田翁:农村的老人,这里是指农夫。
4. 荞麦露花:荞麦开花的时候,露水沾在花瓣上。
去完善
赏析
《村月》储嗣宗:这首诗描绘了月夜时分,诗人所见到的乡村景色。月午指的是月亮在正午时分的明亮景象,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月亮渐渐升起,月光洒满大地。篱南道则是说诗人在田间的小路上行走,透过竹篱的缝隙看到了前村的景象。前村半隐林则是对这种景色的描绘,月光下的树林显得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田翁独归处则描绘了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走在回家的路上。荞麦露花深则是对这一景象的补充描述,成熟的荞麦在露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鲜艳美丽。整首诗以月为引子,描绘了农村田园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悠闲和宁静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月》:“一场春梦酒醒时,月上梢头更不疑。为问同来三四子,几人不道忆当时。”这首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储嗣宗,唐代著名诗人,其人生经历丰富,曾涉足官场但遭遇不顺,晚年离群索居,以诗为伴。《村月》这首诗正是他在历经人生沉浮之后,从寻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哲理和感慨。
在这首古诗中,储嗣宗通过对村月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他用“春梦”、“月上梢头”等意象,暗示出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他提到“同来三四子”,暗示了人生中友情的珍贵。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也反映出晚唐时期人们普遍的忧虑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