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华山高卧图
蹇驴不蹋丰丘尘,华山归卧云台云。曲肱枕石且适意,世事耳边殊不闻。建隆天子小天下,自起潜行风雪夜。经济元臣不敢眠,夜夜衣冠待车驾。南征北伐事纷纭,猛将四出貔貅军。尽取荆吴并蜀广,床头鼾睡只容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头跛脚的驴子不在繁华之地踏尘,而是选择回归华山的云雾之中。依靠在石头上,枕着胳膊,一切顺应自然,耳边的世事仿佛与他无关。而建隆皇帝统治着这片天下,虽然身份尊贵,却依旧能在风雪的夜晚独自前行。他的谋臣们无法入睡,因为他们在深夜仍要为他准备车驾。国家的征战频繁,勇士和军队蜂拥而出,只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而这位将军,尽管带领着英勇的军队,依然能够在床头安然入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蹇驴:瘸腿的驴子,这里形容行走缓慢。
2. 丰丘:丰饶的地方。
3.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秦岭北麓,以险峻著称。
4. 云台:云台山上的一座庙宇,位于华山之上。
5. 曲肱:弯曲手臂。
6. 枕石:用石头当枕头。
7. 建隆: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8. 小天下:统治天下的意思。
9. 潜行:悄悄行动。
10. 经济:治理国家经济。
11. 元臣:重臣。
12.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这里指勇猛的军队。
13. 荆吴:古代的荆国和吴国,分别位于今湖北、湖南、江苏一带。
14. 蜀广:古代的蜀国和广国,分别位于今四川、广东一带。
去完善
赏析
《题华山高卧图》是元代诗人张宪的一首诗。诗中以华山为题,描述了一幅隐逸山林、超脱世俗的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骑着驴子穿越云雾,来到华山的情景。通过“不蹋丰丘尘”和“归卧云台云”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纷扰,追求清静生活的愿望。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想象着自己躺在山石之上,枕着手臂,听任自然,与世无争,这种生活使他感到舒适和满足。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曲肱枕石”的典故,使诗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历史上的帝王,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而辛勤努力,但却无法与华山上酣睡的诗人相比。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讽刺,以及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自豪。
最后,诗人以“南征北伐”等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历史上英勇的将领和军队在沙场上奋力拼杀的场景,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华山上那位熟睡的诗人无涉。这既是对诗人自身隐逸生活的再次强调,也是对世俗纷争的一种摒弃。
总之,《题华山高卧图》是一首充满隐逸情怀的诗,通过对华山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华山高卧图》是明代诗人张宪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初期,大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朝的衰落和明朝的崛起,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宪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关注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民生困苦的诗篇。这首《题华山高卧图》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张宪以华山的雄伟壮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高卧图,寓意着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这首诗既展现了张宪的高洁品格,也反映出明朝初期社会的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