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赵伯温韵
共是越州客,同为庄舄吟。潮来鳗井沸,龙起镜湖阴。烽火临边急,池塘入梦深。兰亭修禊处,无复旧携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都是来自越州的旅人,共同抒发着庄舄的哀伤。潮水涌来时鳗鱼井沸腾,巨龙腾起在镜湖之畔。烽火燃起边境告急,池塘深处入眠深深。兰亭修禊的地方,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友人带着琴相伴。
去完善
释义
《次赵伯温韵》
- 越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 庄舄:战国时期楚国大夫,曾游历至越国,所作之诗颇富真情。
- 鳗井:相传为春秋时期越国范蠡所挖的养鳗鱼的水井。
- 龙起镜湖阴: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与神女游于蟾影湖畔。
- 兰亭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描述的诗酒盛会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战争年代的忧虑与怀旧之情。首联通过对比自己和友人赵伯温的身份,表达了他们都有着故乡情怀的相似性;颔联以“潮来鳗井沸,龙起镜湖阴”描绘了当时战乱中的情景,展现出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颈联进一步凸显战争的危急局势,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虑;尾联则以“兰亭修禊处,无复旧携琴”作结,含蓄地暗示出繁华不再、和平已失的遗憾。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赵伯温韵》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作品。据史书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疾苦。而在文学方面,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诗词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在这期间,张宪生活坎坷,曾因参与抗金义军而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关注民生。他在诗歌中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的文人志士普遍感受到国仇家恨的沉重负担,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忧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张宪的诗歌作品也深受影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