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氏避暑宫开福寺莲湖
金仙楼观鬰嵯峨,昔日曾容万绮罗。
不见园林蒙锦绣,空教钟鼓唤笙歌。
印花宝甃封苍藓,倚槛晴山拥翠螺。
凉夜尚疑旌盖在,三千宫女袜凌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碧辉煌的仙人楼阁矗立在高耸入云的地方,昔日曾经容纳过万般风采的女子。如今却看不到曾经那繁花盛开的园林,只剩下钟声和鼓声召唤着音乐的奏唱。刻有花纹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靠着栏杆看向远处青山如翠螺一样环绕。凉爽的夜晚仿佛还能看到往日盛大的仪仗队伍,那些美丽的宫女们踏过水面轻盈地行走。
去完善
释义
1. 金仙:指佛教中的神祇,这里可能是指佛像或寺庙中的佛像。
2. 楼观:泛指宗教场所的建筑。
3. 鬰嵯峨:形容地势高峻。
4. 万绮罗:指众多华丽的服饰,这里用以描述过往的热闹景象。
5. 园林:指马氏避暑宫周围的园林景致。
6. 印花宝甃:指装饰精美的井口。
7. 苍藓:一种绿色的苔藓植物。
8. 倚槛:靠着栏杆。
9. 晴山:晴天时的山景。
10. 翠螺:形容青翠的山峰。
11. 凉夜:夜晚的清凉感觉。
12. 旌盖:古代官员出行时用于遮阳或避雨的伞盖。
13. 三千宫女:指过去居住在这里的众多女子。
14. 袜凌波:比喻女子步态轻盈。
去完善
赏析
《题马氏避暑宫开福寺莲湖》是宋代诗人赵善括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马氏避暑宫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昔日繁华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
首联“金仙楼观欝嵯峨,昔日曾容万绮罗”,描述了避暑宫的壮观景象和昔日盛大的场面。“金仙楼观”是指避暑宫的建筑,“鬰嵯峨”形容其高大雄伟;“万绮罗”则形象地展示了宫廷中的繁华与热闹。
颔联“不见园林蒙锦绣,空教钟鼓唤笙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曾经的锦绣园林已经消失,只剩下钟声和鼓声在回荡,这象征了昔日辉煌的不再。
颈联“印花宝甃封苍藓,倚槛晴山拥翠螺”,描述了避暑宫如今的状态。昔日的宫殿已被苔藓覆盖,只剩下石栏还在;而周围的群山依旧青翠,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
尾联“凉夜尚疑旌盖在,三千宫女袜凌波”,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的遐想。虽然昔日的繁华已逝,但作者仍想象着那繁荣的景象:清凉的夜晚,仿佛还能看到皇帝的仪仗队和三千宫女轻盈地走过湖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色和寺院生活的古诗,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赵善括。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9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北方领土被金国占领,南宋偏安江南一带。
在赵善括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职,治理百姓、整顿秩序。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道文化兴盛,文人墨客多寄情山水,因此,许多文人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游览名山大川,抒发胸臆。
这首诗的创作地“马氏避暑宫开福寺莲湖”位于湖南长沙一带,这里是南宋时期的一处风景名胜,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诗中的“避暑宫”则是当时达官贵人夏日避暑的地方,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与莲湖的凉爽,同时也看到了寺庙僧侣们的生活情景。这些体验让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慨,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禅意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