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三峡桥

标题包含
三峡桥
倦游华发冷萧骚,长夏来登三峡桥。 山吐湿云何日尽,溪流冻雪几时消。 陆公泉在犹堪汲,五老峰高不易招。 客子倚栏思羽化,未仙衣袂已飘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厌倦了繁华世界后的华发显得格外清冷萧条,夏日漫长时来到三峡桥头登高望远。 群山间的湿润云气仿佛永无尽头,溪流水面上的冻结冰雪也总是难以消融。 陆公泉的水仍可饮用,五老峰虽然很高却也不易招唤。 站在栏杆旁的游客想着若羽化成仙,虽然还未成仙,但衣袂已随风飘荡。
去完善
释义
《三峡桥》是高翥所作的一首描写三峡风光的七言律诗。以下是注释: 1. 倦游:指出游已久,感到疲倦。 2. 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形容年老。 3. 冷萧骚:指寒冷的环境引发内心的寂寞之情。 4. 长夏:指夏天的一段时间。 5. 三峡:这里指的是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6. 山吐湿云:形容山间湿气凝结成云雾的景象。 7. 溪流冻雪:形容溪水冻结成冰的景象。 8. 陆公泉:指位于三峡地区的一处泉水。 9. 犹堪汲:还能汲取泉水。 10. 五老峰:位于三峡地区的一座山峰。 11. 高不易招:形容山峰高耸,难以接近。 12. 客子:诗人自称。 13. 倚栏:依靠栏杆。 14. 羽化:指得道成仙。 15. 未仙:还未成仙。 16. 衣袂:衣服的袖子。 17. 飘飘:形容衣袂随风飘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三峡桥》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描绘三峡风光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山、水、陆公泉、五老峰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感。 首联“倦游华发冷萧骚,长夏来登三峡桥”,描述了诗人疲倦地游览在三峡地区,满头华发,感受着寒冷的秋风。这里的“长夏”并非指夏季,而是指持续的时间很长,暗示诗人长久以来的游历和疲惫。 颔联“山吐湿云何日尽,溪流冻雪几时消”,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雾气弥漫以及溪流结冰的现象感到困惑。这里用“湿云”和“冻雪”来形容山水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湿润而寒冷的环境之中。 颈联“陆公泉在犹堪汲,五老峰高不易招”,提到了陆公泉和五老峰两处名胜。陆公泉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居住的地方,五老峰则是庐山的一部分。这里表达了诗人虽然受到美景的诱惑,但依然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 尾联“客子倚栏思羽化,未仙衣袂已飘飘”,表达了诗人在倚栏欣赏美景的同时,产生了羽化成仙的想法。这里的“羽化”是指变成神仙,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思想。同时,诗人通过“未仙衣袂已飘飘”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出了自己内心对成仙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峡桥》是高翥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三峡桥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思乡之情。创作于宋朝末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高翥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屡试不第,生活困苦。他的诗才虽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人生的挫折和对故乡的思念,使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当时的中国社会,文人墨客们都喜欢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或抒发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或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翥以他的才情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创作出了这首《三峡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