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塞

标题包含
出塞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714年),字升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华阴人。其父曾任山西太原府丞,去世后杨炯因举孝廉被任命为校书郎。后应制举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再迁为崇文馆学士。 杨炯以诗赋擅名,与王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边疆局势纷繁复杂,双方实力不分胜负。 明堂观察着气象变化,华盖判断着星辰轨迹。 二月的河魁星座升空,意味着三千太乙军队将要出征。 英勇的男子都有远大志向,必将立下赫赫战功。
去完善
释义
1. 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即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 2. 雌雄:此处指的是敌我双方。 3. 明堂:古代天子朝见诸侯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4. 华盖:天子的仪仗之一,这里借指天子。 5. 河魁:古代星座名,位于西方天空,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井宿,又称“鬼宿”。这里用来比喻英勇善战的将领。 6. 三千太乙军:形容兵力强大。太乙,古星名,主兵象,这里指士兵。 7. 丈夫:成年男子,这里指士兵。
去完善
赏析
《出塞》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将士们立志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通过描述战场上的形势、明堂和华盖的占星术以及河魁将军和太乙军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国家英勇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首联“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以紧张的战争气氛开篇,点明了边塞战事的激烈与不分胜负。诗人通过对战局的描绘,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背景。 颔联“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进一步表现了战争中占星术的重要性。诗人借助于明堂和华盖的意象,暗示了战局的变化取决于天象和气象条件。这里不仅表现出古代战争中将领对天象的依赖,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天文知识的掌握。 颈联“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着力刻画了河魁将军的勇猛形象和太乙军团的强大战斗力。河魁是中国古代星官之一,象征勇武和智慧,而太乙军则是唐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此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自豪感和信心。 尾联“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诗人通过这豪情万丈的诗句,传达了无论男女,只要勇敢肩负起国家的重任,就有机会建立不朽功勋的信念。这里的“丈夫”并非仅指男性,而是包含了所有勇于承担重任的人们。整首诗在激昂的斗志中收尾,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力量。 总结来说,《出塞》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既有战场上的激烈厮杀,又有天象与智慧的交融。诗人通过对将士们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塞》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创作于初唐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炯正处于他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期。他在早年就因才华横溢而受到世人赞誉,但后因宫廷斗争而被贬为庶民。这段时期,他曾一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失望。然而,这种人生际遇反而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力渐强、边境相对安宁的时期。尽管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北方的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仍较为紧张。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唐朝每年都会派遣将士驻守边疆。杨炯的这首《出塞》正是通过对这些戍边将士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