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临津房少府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分别的三秋里,走在漫长万里路的渡口。烟霞停下我们的车辆,琴声陪伴我们举杯畅饮。
台阶边的树木映着夕阳,池塘的风带来清晨的凉爽。离别的赠言还未说完,眼泪已不知不觉沾湿了衣裳。
去完善
释义
1. 岐路:岔路,这里指分手的地方。
2. 三秋:三个秋天,形容时间很久。
3. 江津:江边渡口。
4. 烟霞:烟雾和彩霞,这里指景色美丽的地方。
5. 征盖:行旅的车盖。
6. 弦奏:弹奏乐器。
7. 飞觞:快速倒酒。
8. 阶树:台阶边的树木。
9. 斜日:即将落下的太阳。
10. 池风:池塘吹来的风。
11. 早凉:凉爽的气候。
12. 涕泪:眼泪。
13. 沾裳:浸湿衣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杨炯写给朋友临津房少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描绘了离别的场景。秋天是一个容易引发离愁的季节,而分别的道路仿佛无边无际,这让人感到离别的哀伤。
颔联“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则描写了分别时的景象。诗人用烟霞来形容分别时周围的景色,表达出离别的氛围;同时,通过“弦奏促飞觞”来暗示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颈联“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则是诗人对别离之际环境的描绘。夕阳西下,树叶在微风中摇曳,池塘边的风吹来早秋的凉意,都传达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感受。
尾联“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则强调了离别之情的沉重。诗人试图说一些安慰的话,但泪水突然涌上心头,无法说完心中所想。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也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别离环境、气氛以及情感的细腻描绘,充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浓厚的离别之情和深深的思念之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临津房少府》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约公元650年至700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艺术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杨炯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但由于官场斗争,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友谊和离别有了更深的感触。这首《送临津房少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中的“临津”是指唐朝时期的临津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房少府”是唐朝官员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令。这首诗是杨炯为送别即将上任的房少府而写的。在诗中,杨炯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期许和祝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