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峡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瓌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险峻的山峰直冲云霄,悠长的江水波澜壮阔。
古老的楚国疆域辽阔,繁荣昌盛的历史渊远。
然而一朝秦军来犯,荆州的烽火狼烟燃遍南国。
四面防线崩塌,险要的关隘也无法依赖。
昔日的洞庭和孟门都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自从天地开辟以来,江流汇聚成峡谷。
旅途中人们相互倾诉,这里的风浪无尽无涯。
当我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才知道这里的瑰丽与奇妙。
如果江山有知,愿千年之后仍能找到知音。
去完善
释义
1. 西陵峡:位于长江上游湖北宜昌境内,是长江三峡之一。
2. 绝壁:极高的悬崖峭壁。
3. 万仞:形容极高,一仞约七尺。
4. 长波:指江上的波浪。
5. 千里:指波涛能传播很远的距离。
6. 荆之们:荆州城的大门。
7. 滔滔:水流的样子。
8. 南国纪:指南方国家的疆域。
9. 楚都:楚国首都,这里主要指荆州。
10. 全盛:最繁荣的时期。
11. 高丘:高山。
12. 烜望祀: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13. 秦兵:秦国军队。
14. 夷陵:古邑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
15. 火潜起:火光暗燃。
16. 四维:四面八方。
17. 关塞:边境要塞。
18. 良难恃:难以依靠。
19. 洞庭:湖名,位于湖南省北部。
20. 孟门:古代中国的险要关隘。
21. 忽焉:很快消失。
22. 且:暂时。
23. 及余:待到我。
24. 斯地:这个地方。
25. 瑰奇:奇异美妙。
26. 信为美:确实很美。
27. 若:如果。
28. 有灵:有灵魂。
去完善
赏析
《西陵峡》是初唐诗人杨炯的杰作,以雄伟壮丽的峡江景色为背景,描述了楚、秦两国之间的争战与险要地理形势。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独特见解,又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描绘出西陵峡雄浑的气势。“万仞”和“千里”极尽形容之能事,彰显了西陵峡壁立千仞、江水浩渺的景象。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展现出作者作为语文老师的丰富想象力。
接着,“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描述了长江荆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楚国昔日繁荣昌盛,而秦国侵略时,夷陵一带曾燃起战火。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强烈的历史事件,凸显了楚、秦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地理特点,使人们对这一地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后,“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进一步表现了楚、秦之战的艰难困苦。战败之后,楚国的边防体系被破坏,难以依靠。这表明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随后,“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暗示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无奈和无力回天之感。洞庭湖和孟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象征着楚、秦之间广阔的疆域。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传达了战争中人力无法挽回的悲哀情绪。
紧接着,“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将视角转向自然。自古以来,天地开辟,水流汇聚成为西陵峡中的河水。这种表述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演变过程,还表达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渺小的感慨。
最后,“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和“及余践斯地,瓌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展现了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行走在旅途中的人们相互告诫,谈论风涛的无穷无尽。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发现瑰丽奇特的景致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江山有灵魂,一定会千年之后找到理解它们的知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陵峡》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创作背景如下:
杨炯生活在唐朝初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杨炯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在杨炯生活的年代,长江三峡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杨炯曾多次游历三峡,对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西陵峡》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西陵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
此外,杨炯的个人经历也与这首诗的创作息息相关。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但仕途并不顺利,曾担任过一些低级的官职。这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