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森然几竿竹,密密茂成林。 半室生清兴,一窗余午阴。 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 底事忘覊旅,此君同此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714年),字升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华阴人。其父曾任山西太原府丞,去世后杨炯因举孝廉被任命为校书郎。后应制举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再迁为崇文馆学士。 杨炯以诗赋擅名,与王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茂盛的几竿翠竹,排列紧密如同森林一般。 半间房间显露出清雅之趣,一扇窗户透过了中午的阳光与树荫。 世俗的东西无法入我的眼,只有好书才能让我心动。 为何会忘记旅途中的羁绊,因为这竹子就如同我同样高洁的情怀。
去完善
释义
"森然几竿竹":森然,形容竹林繁茂的样子;几竿,指数量不多但排列整齐的竹子。 "密密茂成林":描述竹子生长茂盛,形成了一片小树林的景象。 "半室生清兴":表示房间因竹子的存在而显得清净雅致,使人产生高雅的兴致。 "一窗余午阴":意指透过窗户可以看见竹子投射在墙上的阴影,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俗物不到眼":意味着与竹子相伴,眼中没有俗世的纷扰。 "好书还上心":指读书人的心灵依然能被书中的知识所吸引。 "底事忘覉旅":这句中"底事"是疑问词组,"忘覉旅"意为忘却了旅途中的辛苦和孤独。 "此君同此襟":"此君"是指竹子,"同此襟"表示作者的情感与竹子相一致,都是高洁出尘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炯所写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竹子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人生态度。 首联“森然几竿竹,密密茂成林”,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竹子的茂盛景象,仿佛竹林已经茂密到如同森林一般。这种景象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为接下来的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半室生清兴,一窗余午阴”,通过室内的光线变化,表现了竹子的遮阳效果,使得室内生出一种清凉之感,使人心旷神怡。这里既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物质的鄙视和对好书的喜爱。这表明诗人有高尚的品质和高雅的情趣,他宁愿选择与好书为伴,也不愿意被世俗之物玷污心灵。 尾联“底事忘羇旅,此君同此襟”,用“此君”指代竹子,表达了对竹子品格的敬仰。诗人认为,正是因为竹子具有坚韧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所以他才忘记了自己羁旅天涯的困苦,愿意与竹子保持同样的胸襟和气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人格追求和人生态度。他以竹子为榜样,表现出自己热爱自然、鄙视世俗、崇尚高雅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杨炯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初期,大约在公元650年至670年之间。 在唐初时期,国家正处于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界的美好景致。杨炯作为这个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国家的繁荣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对个体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他通过观察竹子这一具有坚韧品质的植物,表达了对自己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坚守。 在创作《竹》这首诗时,杨炯已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但他的人生命运却并不顺利。他曾因才华横溢而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但后因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也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更为深沉的情感。 唐初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崇尚儒家文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炯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出对正直、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个体品格的追求。他用竹子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