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边疆之地遥远无际,出征之人一去不返。
秋天景色凋零了翠绿的羽毛,离别的泪水损伤了美丽的容颜。
望穿秋水盼望流星驿站的消息,心中却仿佛飞向明月关。
那砍柴的人在何处呢?只有杨柳陪伴着自己可以攀援。
去完善
释义
1. 边地:指边疆地区。
2. 征人:出征的人,这里指戍边的士兵。
3. 不还:指无法回到家乡。
4. 秋容:秋天的景色。
5. 翠羽:翠绿色的羽毛,这里指鸟儿的羽毛。
6. 别泪:分别时的泪水。
7. 红颜:女子的容颜。
8. 望断:望尽,指极目远望。
9. 流星驿:古代传送文书的驿站,这里指远方的驿站。
10. 心驰:心神向往。
11. 明月关:指明月光下的城关。
12. 藁砧:古代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13. 杨柳:即垂柳,这里是借柳树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折杨柳》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戍边将士离家远征、思乡之情。首联“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描绘了边疆的辽阔无垠和出征士兵无法回还的现实,奠定了全诗的悲壮氛围。颔联“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以秋天景象和离别泪水对比,刻画了离别的沉重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和别离之痛的感慨。颈联“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诗人借流星、明月意象,表达了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强烈心情。尾联“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用典“藁砧今何在”,寓意远在他乡的亲人,盼望他们能早日归来;同时借用“攀杨柳”的意象,寓含着亲人团聚的愿望。整首诗风格苍劲、沉郁,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作者的深沉情感和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杨柳》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和科技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创作这首《折杨柳》时,杨炯正处于他的人生转折点。他早年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但因科举失利,未能如愿进入仕途。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继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唐朝初期,由于隋朝的灭亡,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感到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杨炯通过《折杨柳》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