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校书从军
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将在三个宫殿下降,星星之门召唤五个敌对的民族。在仔细策划和利用这些庙宇的策略时,期望收到一封强力的檄文。这是一把以红土地上的流星为主题的剑,以及一张以明亮的月亮为主题的弓。秋天的阴影笼罩在蜀道上,而杀气则围绕在湟中。这是几年前与风雨告别的日子,也是这一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畅饮的时光。离别的亭子是看不到了,因为沟渠中的水自行向西向东流去。
去完善
释义
1. 天将下三宫:"天将"是汉代将军的称谓,这里指唐朝皇帝派遣将领出征。"三宫"指的是汉代太子宫、皇后宫和东宫。
2. 星门召五戎:"星门"是天上的星星门,这里象征皇帝的命令;"五戎"指的是周代的五种少数民族部落,这里泛指边疆各民族。
3. 坐谋资庙略:"坐谋"是席地而谈的意思;"资庙略"是指运筹帷幄、筹划国家大事。
4. 飞檄伫文雄:"飞檄"指迅速传递文书;"伫文雄"意思是等待有才能的人来执笔拟写文书。
5. 赤土流星剑:"赤土"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这里用来比喻流星剑的光芒;"流星剑"指快速如流星般的剑法。
6. 乌号明月弓:"乌号"是一种良弓的名称;"明月弓"指弓如明亮的月亮一样美丽。
7. 秋阴生蜀道:"秋阴"是指秋天的阴雨天气;"蜀道"指四川地区的道路,古代蜀地险峻,易守难攻。
8. 杀气绕湟中:"杀气"是指战场上的肃杀之气;"湟中"指青海湟中地区,古时的战场之一。
9. 风雨何年别:"风雨"指临别的情景;"何年别"表示离别的时间无法确定。
10. 琴尊此日同:"琴尊"指弹琴饮酒;"此日同"是说在同一天共同享受快乐时光。
11. 离亭不可望:"离亭"是送别的地方;"不可望"表示离别在即,无法回头。
12. 沟水自西东:"沟水"指流水;"自西东"表示水的流向不断变化。这句话寓意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炯的这首《送刘校书从军》,借送别友人刘校书从军之际,展现了国家面对战争的决心和信心,以及战士的英勇精神。
首联“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寓意朝廷对国家未来的坚定意志,即面对战争,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度时艰。其中“星门”是对朝廷的隐喻,意指其如星空般璀璨、广大;“五戎”则代表各地武装力量的紧密团结。
颔联“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表达了战争指挥者和参战士兵的智慧与才华。前者强调战略家们的运筹帷幄,为国家提供有效策略;后者赞扬战士们的勇气和智慧,以严正立场对待敌情。
颈联“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通过对武器装备的描绘,展现战士的英姿。“赤土”指土地上的战斗;“流星剑”象征英勇无敌的气概;“乌号”是指精良的弓箭武器;“明月弓”表示射手技术的高超。
尾联“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描述了战场环境的险恶,以及将士们面对困难的坚定信念。战争中的自然气候条件异常艰难,但将士们依然可以共同度过难关,表现出友情的珍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校书从军》是初唐诗人杨炯的作品,创作于公元659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繁荣时期,国家实力日益壮大,对外军事扩张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豪情壮志,歌颂英勇将士,杨炯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在创作此诗时,杨炯刚满30岁,正值人生黄金期。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颇为曲折,早年才华横溢,却因出身问题屡遭排挤,直至晚年才得到赏识和重用。这种遭遇使他对建功立业有着强烈渴望,同时也对朝廷选拔人才的不公感到痛心疾首。因此,在这首诗中,杨炯以送刘校书从军为契机,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对朝廷选拔制度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