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阴阳交汇的福地仙境,太阳和月亮共同照耀。巍峨的山川环绕着四个险峻的地方,城市的树木隐藏在三个高台后面。俯瞰长长的石阶通向云端,腾空飞翔的建筑环绕着山间小溪。它们参差不齐地排列,显示出飘逸的身影,超越了地面的尘埃。各种果实如同珍珠般镶嵌在绿叶中,群山之间像是铺满锦绣的绿苔。悬挂的藤蔓让光线变得昏暗,就像被雾气笼罩;而倾泻而下的瀑布则像雷电一样轰鸣。术士正在炼制珍贵的丹药,仙人优雅地捧着玉制的酒杯。这美景宛如传说中的桃花水,又仿佛让人来到神话中的蓬莱仙境。遥想当年汉武帝寻求长生不老时,司马相如正展现出横溢的才华。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演奏了美妙的乐章,又何必非要登天寻找那传说中的天台呢?
去完善
释义
1. 福地:这里指道教所称神仙居住的地方。
2. 阴阳合:阴阳交汇和谐。
3. 仙都:神仙所居的都会,即仙境。
4. 四险:四种险恶的地形,此处当指“丘陵”、“溪谷”、“川泽”、“风林”四种地理类型。
5. 三台:古星名,三颗星相连形似台阶,故称“三台”,后世借指高楼或皇宫。
6. 伏槛:凭栏远望。
7. 飞轩:形容快速移动的车辆。
8. 凌倒影:指高耸的山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投射出清晰的倒影。
9. 轶浮埃:远远地超越了漂浮的尘埃,喻指超脱世俗。
10. 百果珠为实:各种水果就像珍珠一样饱满丰润。
11. 群峰锦作苔:山峰上覆盖着如同锦绣般的青苔。
12. 悬萝:挂满藤蔓的植物。
13. 方士:古代指通晓方术之人,尤指求仙炼丹之士。
14. 丹液:道士炼制的丹药。
15. 真人:道家修炼得道的人。
16. 泛玉杯:举起玉石制成的酒杯饮酒。
17. 问桃水:相传西王母曾赐予汉武帝仙桃,此处借用典故,表达隆唐观美景如画。
18.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比喻风景秀丽之地。
19. 汉帝求仙日:指汉武帝求仙问药的事情。
20. 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
21. 金石奏:用乐器演奏音乐。
22.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东部,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以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而得名。
去完善
赏析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一首山水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隆唐观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性,展现了杨炯独特的诗歌风格。
首联“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表达了诗人对隆唐观所在地的赞美,认为这里是阴阳交汇的福地,日月照耀的仙都。这样的描述为整首诗奠定了神秘而美好的基调。
颔联和颈联继续描绘隆唐观周边的景色。“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写出了山水的险峻和城市的繁荣;“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建筑的雄伟和泉水的灵动。这些景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尾联“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则引用了汉代皇帝求仙的典故,以及司马相如赋文的故事,以表达诗人对隆唐观的敬仰以及对求仙的向往。最后两句“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则是诗人对于求仙的看法,认为在人间就能领略到仙境的美好,不必非要去天台山那样的地方寻求神仙。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初唐时期,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650年至70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步繁荣,文化事业也日益发展。杨炯作为这个时期的文人,其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首诗中,杨炯通过对隆唐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隆唐观位于长安城附近,是当时的一座著名道观。刘侍郎则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与杨炯关系密切。两人在一次游历中共同参观了隆唐观,杨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诗中,杨炯通过对隆唐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他既感叹时光的流逝,又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充满了信心。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又展示了他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