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州周司空
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唯余三五夕,明月暂经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国濒临清澈的渭水,都城依傍浑浊的黄河。居民不禁落下悲痛的泪水,客人与车夫都催促起离别的骊歌。
眺望远方,关山依然遥远,深秋时节,烟雾弥漫四周。只有那寥寥几个夜晚,明月偶尔照过这里。
去完善
释义
1. 汉国:指汉朝时的国家或地区,这里代指唐朝。
2. 清渭:即清渭河,源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清姜河,流经宝鸡市区、凤翔县,在陈仓区柳林乡吕村南汇入嘉陵江。
3. 京城:此处指的是唐代的京城长安。
4. 枕浊河:指邻近浊河的地方,浊河又称泾水,源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至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水。
5. 居人:居住在当地的人。
6. 下珠泪:形容人们流泪的样子。
7. 宾御:指宾客的车马随从。
8. 促骊歌:催促离别时唱的歌曲。
9. 望极:用尽目力望去。
10. 关山:指险要的山区或军事防线。
11. 三五夕:十五的月亮,这里比喻明亮的月光。
12. 暂经过:暂时停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诗人杨炯以长安和郑州间的黄河为背景,传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汉国临清河,京城枕浊河”,开篇两句便点明长安与郑州的地理关系,同时暗示了这两地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接着,“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描述了分别的场景:群众送别者伤心落泪,出行的人乘上骊马开始行程。这里的“骊歌”即是《诗经·邶风·燕燕》中的名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朝,燕燕于暮;燕燕于朝,差池其羽。”“宾御”则是尊称即将离去的友人。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则是展示出行的困难。“关山”代表险阻重重,而秋天的烟雾意味着天气多变,增加了行程的不确定性。这里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险恶,表现了诗人在分离时的深深担忧。
最后,“唯余三五夕,明月暂经过”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尽管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但只要还有明月相伴,心中有希望之光,一切就都能克服。其中“明月暂经过”既表达了相聚时间短暂,又暗示了未来仍有机会再会。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哀伤、行路的艰辛以及未来的期待等各种情感的交织,传达出厚重的离别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州周司空》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此时杨炯已完成了他的科举考试并担任了校书郎一职,开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在这一年里,杨炯得到了与他同朝为官的周司空即将离开京城前往郑州任职的消息,写下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唐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当时的都城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汇集了大量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各地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繁荣,需要大量的人才来管理。因此,当时的官员调动较为频繁,既有进京的,也有离京赴任的。周司空此次前往郑州,就是为了到地方上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在这首诗中,杨炯通过对周司空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对他即将远离的不舍之情。他祝愿周司空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期待两人能再次相聚。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杨炯的人情味和对友情的执着,也反映了当时官员调动及友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