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骞右丞省中暮望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
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
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的小亭,掩映在仙山深处。古道上的回忆,穿过云雾帷幕,愈发显得庄重深沉。
季节的规律随着葭灰的变化而改变,春天的阳光逐渐照耀着大地。时光荏苒,仿佛在摇曳的树木和春风中徘徊。
风声在高窗之外低语,流水缓缓地流淌过曲折的河岸。天门之上,总有宇宙的气息;人镜之中,可以分辨衣着和簪子的形状。
夜幕降临,那寂静的南天宫,只听到瑶华仙乐振响于耳边。
去完善
释义
1. 故事:指古代的事务或制度。
2. 闲台阁:指闲暇时的台阁之地。
3. 仙门:这里指的是尚书省。
4. 蔼已深:意为尚书省的庄严氛围已经深入其中。
5. 旧章:即过去的规章制度。
6. 窥复道:复道指双层的道路,这里形容尚书省内宫室间的走廊。
7. 云幌:指云雾般遮掩的帷幕。
8. 玄律:指农历十一月。
9. 葭灰:古人用芦苇膜烧灰占卜天气。
10. 青阳:春天阳气上升,故称“青阳”。
11. 斗柄临:指北斗星柄指向东方,意味着春天的来临。
12. 摇树色:形容春天树木颜色的变化。
13. 春气:春天的气息。
14. 绕兰心:指春意萌动在兰花心中。
15. 高窗:指尚书省的高大窗户。
16. 流痕:河流的痕迹。
17. 曲岸:曲折的河岸。
18. 天门:天子的门庭,比喻朝廷。
19. 总枢辖:统领政务。
20. 人镜:即铜镜,此处喻指官员。
21. 辨衣簪:辨别衣服与簪子以区分官员的等级。
22. 南宫:尚书省南边的宫殿。
23. 静:安静、静谧。
24. 瑶华:美好之花。
25. 振雅音:振作高雅之音,指官员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内容描绘了省中暮望的景致及引发的感慨。诗人以深邃的目光审视着世事沧桑,寻找人生的真谛。
首联“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作者用古代的事典、官署建筑以及道家仙境来形容宫廷景象,展现了唐都长安的历史与繁华。颔联“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则进一步展示出宫殿建筑的豪华繁复与神秘气氛。
颈联“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写出季节变化,春天即将来临,生机在自然万物中开始孕育。诗歌以萧瑟的冬季作为衬托,反衬出春天的生机勃勃。随后“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又以时光流逝、春天气息比喻人物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展现的是夜幕降临后的自然界动态:风吹过高窗的声音、水边的流痕等意象,渲染出宁静的夜晚氛围。这种宁静的氛围又与前面的宫廷繁华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沉静的心境。
尾联“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意味着作者知道在天子身边工作肩负着重大责任,他以君子标准要求自己,并通过镜子般的能力分辨贤良。尾句“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形象地描绘了南天门的宁静景象,呼应起句中的“故事闲台阁”,以此表现诗人内心的安宁静谧。整首诗通过凝练的词句、丰富的意象,使人们领略到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95年至705年之间,即唐中宗景龙年间。
在这期间,杨炯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他曾担任弘文馆学士,后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贬为巴州司马。尽管如此,他在文学创作上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
唐中宗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政治斗争仍然存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杨炯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之情。
《和骞右丞省中暮望》描绘了傍晚时分皇宫中的景象,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这首诗既展示了杨炯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