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梓州周司功

标题包含
送梓州周司功
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714年),字升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华阴人。其父曾任山西太原府丞,去世后杨炯因举孝廉被任命为校书郎。后应制举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再迁为崇文馆学士。 杨炯以诗赋擅名,与王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御水沟旁我们匆匆道别,策马时频频回首。相处的时光转瞬即逝,分别时的忧虑仍在心头。举起酒杯互敬美酒,试图以此驱散离别的不快。离别的夜晚风轻云淡,但心中思念之情难以平息,蜀地的路途令人倍感艰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域名。 2. 周司功:作者的友人,官职为司功。 3. 御沟:皇帝宫殿前的护城濠沟。这里可能指的是长安的护城河。 4. 盘桓:徘徊,流连不去。 5. 离忧:离别之忧。 6. 破涕:停止哭泣。 7. 蜀路:指从长安到梓州的行旅道路,因为途经蜀地,所以称为蜀路。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中的“御沟”象征着朝廷,意味着诗人在此与友人告别。而“征马”则代表周司功即将奔赴的梓州之行。诗人用“一相送”和“屡盘桓”表现出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和留恋之情。 颔联“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紧承首联,强调分别时刻的痛苦:原来日常的谈笑如今已遥不可及,离别的忧伤让诗人无法释怀。通过对比昔日常常相聚的乐趣和今日离别的痛楚,诗人将这份情感表达得更为生动。 颈联“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则描绘了临别时众人试图以酒安慰离愁别绪的场景。虽仍含泪诉说别离之苦,但在此刻,唯有互相鼓舞才能勉强度过这个悲伤的时刻。这一联的描写细致入微,凸显了古人重视友情的表现。 尾联“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则表达出送别之后诗人的思念之情。秋风中寂静的夜晚,诗人愈发思念远在蜀地的友人,感叹路途遥远、崎岖难行。以此作结,既呼应了开篇的送别之意,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友情以及对友人在异地安好之期许。整首诗表达了离愁别绪以及难以割舍的挚友之情,在情感表达上较为深入且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梓州周司功》是唐代诗人杨炯在公元675年左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在位时期,当时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杨炯身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歌才华横溢,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于友人的期许。 在公元675年这段时间里,杨炯的个人生活经历了一些变化。他被任命为梓州司功参军,这是一个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职位。在这个时期,他的生活重心转向了地方政务,这也使得他与周司功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然而,这个职位并没有让他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反而让他感受到了官场的束缚和无奈。 在杨炯所处的时代,唐朝正处于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许多有识之士无法在官场上一展才华,这使他们对现实产生了不满。这种情绪在杨炯的诗中得到了体现,他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期许,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