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
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
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覩真人,千秋逢圣政。
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
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
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
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
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
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罔极,易礼光前式。
天焕三辰辉,灵书五云色。
敬时穷发歛,卜代盈千亿。
五纬聚华轩,重光入望园。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
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
瑶台凉景荐,银阙秋阴遍。
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深仁洽蛮徼,恺乐周寰县。
宣室召群臣,明庭礼百神。
仰德还符日,沾恩更似春。
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甲乙遭遇荒年,周隋伸出援手。
异星现世,邪气显威。
百姓无助,渴望神明降临。
龟龙预示吉祥,天火彰显荣光。
人们拥戴真命天子,期待千古不变的圣政。
先祖的英名源远流长,文武百官发扬光大。
君主震天动地,震慑寰宇。
星辰闪耀人间,宇宙充满名声。
效仿汉朝君王,效法周朝的军事行动。
让匈奴归顺,恢复正统。
严惩骄纵之徒,维护礼教乐典。
战无不胜,平定边陲。
天下清明,云消雾散。
寒来暑往,阴阳和谐。
神意调和万物,圣命助佑众生。
国泰民安,事业繁荣昌盛。
尊崇孝道,恪守礼仪。
三辰光辉照耀,书中记载五云色彩。
时光荏苒,预测未来世代。
五星聚集,光辉映照人间。
公卿谈论真理,天子祈求上天。
雷声消散,星河灿烂。
仙宫凉爽,天宫宏阔。
宫廷美轮美奂,百戏争艳。
善待边远民众,欢歌笑语传遍四方。
明政殿上商讨国事,虔诚礼拜诸神。
德治普及,恩泽无尽。
襄城安居乐业,楚国人才济济。
去完善
释义
答案生成失败
去完善
赏析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上元节皇宫举行宴会时的盛况以及周遭民众的喜悦气氛。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皇帝英明的赞誉和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首联“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描述了朝廷在遭遇灾害年份之后的迅速反应和积极应对。其中,“甲乙”是指天干地支的起始,象征着时间的推移;“上弦”则指月亮逐渐变圆的过程,暗示事态的逐渐好转。
接下来的“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进一步渲染了灾年的紧张气氛。虽然形势严峻,但在皇帝的英明决策下,局势得到了控制。颔联“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表现了百姓在困难时刻对于皇帝的深深依赖。
颈联“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描绘了皇帝通过神秘的神龟、龙等祥瑞之物揭示的天意,展现出了他身为真命天子的非凡地位。紧接着的“万物覩真人,千秋逢圣政”赞美了皇帝的智慧和治国的英明,认为他是百姓的救世主。
接下来“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高度赞扬了皇帝的宏图大志和政治才干,他继承了祖宗的伟大事业,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国家繁荣昌盛,四海升平。
尾联“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呼应开篇,以襄城、楚国两地为例,意在说明无论何地,只要有英明的领导,便能重现盛世繁华。全诗借古喻今,通过对上元节皇帝宴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皇帝的无限敬仰以及对国泰民安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的作品。该诗创作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的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这一天,唐朝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这个时期,杨炯正受到唐高宗的赏识和重用。他在唐初文坛上享有盛誉,因其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然而,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但杨炯的内心却充满了忧虑。他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历史阶段。唐高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炯深感作为一名文人的责任和使命,希望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