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伽经
楞伽三万六千偈,百八句中成自性。
法法非法离法尘,心心无心入心病。
渐熟当似庵罗果,顿照犹如大圆镜。
龟毛兔角妄有无,海浪空华不清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楞伽经中,有无数哲理诗句,阐释了自性的智慧。
各种法则和真理让人着迷,但我们需要记住它们并非我们本身的所依,要摆脱这些束缚,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
逐步认识和理解自我就像吃一个苹果,突然间明了就好像面对一面明镜。
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就如龟毛兔角一样荒谬,也好像海面的泡沫和华而不实的鲜花,终究是虚幻的。
去完善
释义
1. 楞伽:古印度城市名,佛教重要经典《楞严经》曾提到过该地。
2. 三万六千偈:形容佛经内容丰富,数量庞大。
3. 百八句:佛教术语,表示佛法的精妙深奥。
4. 法法非法:意为各种现象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
5. 离法尘:指脱离世俗的观念和执着。
6. 心心无心:表达内心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境界。
7. 庵罗果:又称为芒果,渐渐成熟的果实寓意修行过程需要时间。
8. 大圆镜:光明万丈的镜子,比喻佛性圆满。
9. 龟毛兔角:比喻不存在的事物。
10. 海浪空华:形容世间万物无常,虚有其表。
11. 清净:意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纯洁心灵。
去完善
赏析
《读楞伽经》张方平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阅读《楞伽经》的体验和感悟。开篇描述了经文的内容丰富,通过比喻表达了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如同品尝成熟的庵罗果一般,循序渐进;而顿悟的瞬间则如明镜高悬,清晰地照见一切。接着诗人以“龟毛兔角”这一佛教常用典故,指出虚幻不实的事物不应该执着于有无,就如同海市蜃楼般终究会消散,唯有认识并超越这些虚妄,才能到达真正的清净境界。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楞伽经》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49年。这一年对于张方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在前一年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朝廷为官。然而,初入官场的他却遭遇了人生的一次挫折,被贬谪到地方担任一个闲职。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佛经,尤其是《楞伽经》,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这个时期的北宋王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佛教文化,受到统治者和百姓的普遍推崇。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张方平通过阅读经典佛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读楞伽经》这一传世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