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镜寺留别
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
世人并道离别苦,谁信山僧轻别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千山之路令人心生愁绪,雪花纷纷扬扬落在松树枝上。
尽管世人都觉得离别痛苦,但又有谁知道山中僧人对别离看得很淡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千山:代指无数的山脉,形容距离遥远。
2. 知:知道,了解。这里指作者内心的忧愁。
3. 雪花:即雪,因为古人习惯用“花”来形容各种自然景象,如风花雪月等。
4. 撩乱:杂乱无章,纷扰。
5. 压松枝:指雪压在松树上。
6. 世人:普通人,寻常人。
7. 并道:都认为,都以为。
8. 轻别离:轻易地看待离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情感与心境。首句“路入千山愁自知”表达了诗人离家远行时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随着路途的延伸而逐渐增强。接下来的“雪花撩乱压松枝”则是以雪花的纷乱形象来形容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同时,雪花的存在也预示着冬天的来临,这往往给人一种离别即将来临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世人并道离别苦,谁信山僧轻别离。”是诗人通过与世人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诗人认为离别虽然痛苦,但并非无法忍受,正如那些在山中修行的僧侣,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平静地面对别离。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即通过禅修来化解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清镜寺留别》,是由唐代诗人陈羽创作于公元816年。这是陈羽在离开家乡的途中,经过清镜寺时,感慨离别之情而作。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陈羽作为文人墨客,也对国家的局势深感忧虑。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战乱和民生的关注。
陈羽的生活经历也比较曲折。他曾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一度陷入了困境。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题清镜寺留别》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告别家乡、踏上征程的惆怅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羽那颗坚韧而又富有诗意的心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