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江村

标题包含
江村
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 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浇灌稻田,即使在灾荒之年稻谷也能成熟。在船上喜爱看到桑树和麻田,中午时分于是留宿在此。 世代相传已有数十代,居住的地方都是简陋的茅屋。邻里之间紧密相依,怎么能忍心离开自己的亲人。书生不禁感叹生活艰辛,旅途中的种种苦难时常在眼前浮现。即使日后荣华富贵,亲朋好友早已化为一捧黄土。
去完善
释义
1. 江村:地名,此处可指长江边上的村庄; 2. 饥年:粮食匮乏的年份; 3. 桑麻:指种植桑树和麻的地方,常表示田园生活; 4. 日午:中午时分; 5. 相承:继承、相继; 6. 居止:居住; 7. 安肯:怎么会愿意; 8. 骨肉:亲人; 9. 书生:读书人,这里可以指作者自己; 10. 太苦:过于劳苦; 11. 客路:旅人行走的道路; 12. 坟绿:坟墓周围的绿色植物。
去完善
赏析
《江村》是唐代诗人刘驾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场景的诗。诗人通过对农民在艰苦环境下的劳作、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不舍。 首句“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以自然界的灌溉为背景,展现了农田丰收的场景。尽管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农民依然能够收获粮食,这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紧接着“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诗人通过描述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表现出他们在劳动中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则描绘了农村的家族群居现象,邻里之间相互照应,体现了乡村特有的浓厚人情味。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进一步强调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农民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因为他们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亲人。 “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诗歌的转折之处,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尽管城市中充满了荣华富贵,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悲剧。 最后“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揭示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相同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无法抵挡死亡的到来。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村景象,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深刻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村》是唐朝诗人刘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朝中晚期,约公元800年至850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刘驾虽才学横溢,但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朝廷用人制度的腐败,他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无法施展才华。这使他心生郁闷,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痛感社会不平。此外,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这也给刘驾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刘驾以《江村》为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但从中也可看出当时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同时,刘驾在诗中还流露出对当局者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关心民间疾苦,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