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吴歌

标题包含
吴歌
吴儿鸣艣吴波里,作劳耳热歌声起。 初犹哇咬杂吁嚱,后方激讦如怨詈。 芳洲日夕西风来,含情宛转声更哀。 君不见杜老行吟曲江曲,楚臣羁思蘼芜绿。 世知忠义铸伟辞,不知正是阮籍唐衢哭。 吴时明月梧宫秋,月光曾照吴王愁。 国人悲怜子胥死,写出高台草荒麋鹿游。 词亡千古留遗调,南楫北帆昏复晓。 尽知往事祇苍烟,渺渺漫漫飞白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善珍,字无垢,俗姓李,号雪窦,又号雪窦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善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在吴江里划船,劳动时的歌声热烈响起。 起初是杂乱的喧哗和叹息,后来变得激昂如同抱怨和责骂。 在傍晚的夕阳中,微风从绿洲吹来,他们的歌声更加深情婉转。 你没有看到杜甫在江边的歌吟,屈原在蘼芜地的思绪。 世人皆知忠贞和正义能创作出壮丽的诗章,却不知那是阮籍和唐衢的痛哭。 吴越的明月照亮了秋天的宫殿,月光曾经照耀过吴王的忧伤。 人们同情伍子胥的死亡,写出了高台上杂草丛生、麋鹿游荡的景象。 歌词灭亡,只留下千年的遗音,南方的船帆和北方的船帆在这昏晓之间交相辉映。 所有人都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消失在烟雾之中,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像白鸟一样在广袤的天空中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吴儿:泛指吴地之人。 2. 鸣艣:指船家摇橹时的呼号声。 3. 吴波:指吴地的湖泊或江水。 4. 作劳:劳动,工作。 5. 耳热:耳中发热,形容情绪激动。 6. 哇咬:形容声音粗犷。 7. 吁嚱:感叹的声音。 8. 激讦:激烈的言辞。 9. 怨詈:怨恨的辱骂。 10. 芳洲:芬芳的水中陆地。 11. 日夕:傍晚时分。 12. 西风:秋天的风,常用来表达伤感的情绪。 13. 杜老:指杜甫。 14. 曲江:曲江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角,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15. 楚臣:指屈原。 16. 羁思:被束缚的思想。 17. 蘼芜绿:指美好的绿色。 18.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 19. 唐衢:唐朝诗人。 20. 吴时明月:指春秋时期的吴国。 21. 梧宫:吴王的宫殿。 22. 国人:指吴国的百姓。 23.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 24. 高台:指姑苏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为古代吴国国王离宫。 25. 苍烟:指远处的烟雾。 26. 白鸟:白色的鸟,此处指飞鸟。
去完善
赏析
《吴歌》是南宋诗人释善珍所作的一首描绘吴地风情、表现历史沧桑感的诗。该诗通过对吴地民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江南地区的热爱和对其历史的感慨。 首联“吴儿鸣艣吴波里,作劳耳热歌声起”,写的是在繁忙的劳动场景中,江南百姓充满激情地歌唱。诗人以“鸣艣”“歌声”等具象元素勾勒出江南水乡热烈的生活场景。 颔联“初犹哇咬杂吁嚱,后方激讦如怨詈”,进一步展示了民歌的旋律与节奏变化。“哇咬”与“吁嚱”形象地描绘出民歌的原始质朴的特点,而“激讦如怨詈”则表现了歌曲情感逐渐高涨的过程。 颈联“芳洲日夕西风来,含情宛转声更哀”,诗人以“芳洲”“日夕”“西风”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歌曲的氛围。同时,歌曲情感由热烈转向哀婉,表现了江南人民深沉的情感。 尾联“君不见杜老行吟曲江曲,楚臣羁思蘼芜绿。世知忠义铸伟辞,不知正是阮籍唐衢哭”,诗人引用杜甫、屈原等人的典故,强调世人只看到忠义的表面,却忽视了背后深沉的历史故事。此外,通过对比杜老、阮籍等人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揭示出“词亡千古留遗调”的主题,使整首诗显得厚重而富有哲理。 总体来说,《吴歌》以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历史感悟以及对民歌的独特解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歌》是宋代诗人释善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释善珍作为一位高僧,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广结善缘。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善珍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对佛法的深入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禅师。他的诗歌作品以弘扬佛法、劝化世人为主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释善珍在江南地区游历时,深受当地民间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和风情。《吴歌》这首诗歌正是释善珍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他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