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炎蒸谁解换清凉,扇影摇摇上竹窗。
准拟小轩添睡美,梦成风雨夜翻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热的环境下,谁能为我换来一丝清凉呢?只有那轻轻摇曳的扇子,扇影透过窗户投进屋内。本想在卧室的小轩窗旁享受这美好的睡眠,没想到却被晚上的风雨声扰得无法入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炎蒸:指炎热天气。
2. 谁解:谁能理解。
3. 扇影:此处指芭蕉扇的影子。
4. 摇摇:形容物体轻轻地摇动。
5. 竹窗:以竹子制作的窗户。
6. 准拟:打算。
7. 小轩:小屋或小阁楼。
8. 睡美:入睡时的舒适感觉。
9. 梦成:做梦。
10. 风雨:风和雨。
11. 夜翻江:夜晚狂风暴雨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芭蕉》是南宋诗人曾协的一首描绘夏日炎热景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芭蕉叶的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在炎炎夏日中得到一丝清凉的心情。
首句“炎蒸谁解换清凉”,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的炎热气氛,诗人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谁能为我们带来一丝清凉呢?这表达了人们对炎炎夏日中寻得一丝凉意的渴望。
第二句“扇影摇摇上竹窗”,诗人通过描述扇子的影子在竹窗上摇曳生姿,暗示了人们在炎热的夏日中努力寻找凉意的方式。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意象,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炎炎夏日的闷热与人们对清凉的向往。
第三句“准拟小轩添睡美”,诗人设想在小轩窗前,伴随着扇子的微风,人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这里,诗人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夏日画面,表现了人们在炎炎夏日中找到安宁的心态。
最后一句“梦成风雨夜翻江”,诗人通过描绘梦境中的风雨交加、波涛汹涌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夏日的炎热氛围。这里的“梦成风雨夜翻江”,既是对梦境的描绘,也是对现实生活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中对凉爽的期盼和无奈。
整首诗以芭蕉为载体,通过对夏日炎热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炎炎夏日中渴望得到清凉的心情。诗人巧妙地运用设问、想象等手法,使诗篇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南宋诗人曾协的一首描绘芭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曾协任职于地方官吏,时常体验乡村生活。他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因此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反映百姓生活的诗篇。其中《芭蕉》一诗展现了诗人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在南宋时期,虽然国家分裂,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依然繁荣发展。诗词歌赋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成为表达他们对现实关怀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曾协通过对芭蕉这一平常植物的描绘,隐喻出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