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
万里来朝拜宠归,琵琶下马册阏氏。
虚传千古和戎话,不道当年虏自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明妃":指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2. "车若水":宋朝诗人,字清叔,号玉峰山人。他这首诗赞美了王昭君的英勇事迹。
3. "万里来朝":指王昭君远离故乡,来到汉朝,成为皇帝的妃子。
4. "拜宠归":指皇帝封她为皇后,给她极高的待遇。
5. "琵琶下马":指王昭君在匈奴中地位崇高,能弹琵琶,深受单于宠爱。
6. "册阏氏":册封为单于的妻子,即阏氏。
7. "虚传千古和戎话":指历史上关于昭君出塞和亲的说法不实,实际上是汉朝势力强大,匈奴实力衰弱所致。
8. "不道当年虏自衰":意思是没有人说当时的匈奴是自身衰弱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明妃》,其主题为汉朝时期的王昭君故事。诗歌表达了诗人车若水对王昭君的敬意和对历史的独特观点。
首句“万里来朝拜宠归”,描绘了王昭君为寻求和平而自愿出塞,远嫁匈奴的场景。这句诗不仅体现了王昭君的勇敢与牺牲精神,也反映出当时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接下来的“琵琶下马册阏氏”一句,通过描述王昭君弹奏琵琶、成为匈奴阏氏的过程,展示了她在异族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与勇气。这一形象展现了王昭君的智慧与坚韧,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位伟大女性。
第三句“虚传千古和戎话”,则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这里的“和戎话”指的是历史上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诗人认为,这些故事虽然被广泛流传,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最后一句“不道当年虏自衰”,揭示了作者的观点:汉匈关系的改善并非完全由于王昭君的和亲政策,而是匈奴的逐渐衰落所致。诗人以这一观点质疑了传统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妃》是南宋诗人车若水的诗作,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宋朝的衰落和元朝的兴起,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车若水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人,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车若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他转而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这首《明妃》中,他以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表达了对中国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与此同时,元军南下攻宋,南宋朝廷面临极大的压力。车若水身处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国家命运深感担忧。在《明妃》一诗中,他用昭君的故事隐喻了国家的危亡,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车若水个人的人生际遇,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