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立斋先生
童牙苦呫毕,嚼瓜灯烬烂。
衡缩高于丘,才作文字看。
精微隔几尘,健笔抵流湍。
开眼天地燎,始识用书难。
千葩惭一实,本根耐岁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童牙床初长齐,咬瓜把灯烧残灭。矮房高出小山丘,才能品味书卷味。细微差别恍若隔世,流畅文笔如流水湍急。睁眼洞察世界辽阔,方知学问求之不易。百卉争艳不如真知,本初心经岁月寒。
去完善
释义
1. "童牙":指儿童学语时期。这里比喻自己刚开始学习古文时的艰难境地。
2. "苦呫":指苦苦学习。
3. "嚼瓜":指努力钻研诗文,咀嚼其中的滋味。
4. "灯烬烂":指在夜晚苦读,直至灯火将尽。
5. "衡缩":指学问的深浅。
6. "高于丘":指学问深奥,难以触及。
7. "才作文字看":指刚开始接触古文的奥秘。
8. "精微":指古文的精髓。
9. "隔几尘":形容离精髓还有一段距离。
10. "健笔":指书写流畅的文字。
11. "抵流湍":指写作时文思泉涌,如同水流湍急。
12. "开眼天地燎":指眼界大开,认识到世界的广阔。
13. "始识用书难":指开始明白学习古代文化的不易之处。
14. "千葩":指众多的花草,此处比喻各种学识。
15. "一实":指最精华的部分。
16. "本根":指事物的根本,这里指学习的根本所在。
17. "耐岁寒":指能在困难中坚持下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呈立斋先生》,是南宋学者车若水向立斋先生的求教之作。诗人通过自谦之词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诗歌首联表达了诗人在童年时期就对知识充满渴望,次联则突出了先生的高尚品质和才华横溢,三联则描绘了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与沟通,尾联则强调了自身在学识上的不足和谦逊的态度。
整首诗用词生动形象,语句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忱和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立斋先生》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车若水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国和蒙古的入侵使得国家分崩离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这却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车若水的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官员,但由于对政治的不满,选择了辞官回乡。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书院,招收学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品质。
《呈立斋先生》这首诗是车若水写给他的老师立斋先生的。在诗中,车若水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学识不足的自谦之意。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车若水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学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