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
白兔速圩顶,暗壁收遗编。
握之不盈掬,而能千万年。
天地可无人,秦火乃可然。
其粗洒埽间,其精造化先。
后来读书者,暗引佛与仙。
之人胡弗灵,所论各有偏。
嚣祲碍亭毒,三精惨不鲜。
涂饰为善治,制作埋九渊。
固有二三子,梯级堪攀缘。
夜永发孤啑,思远能废眠。
拔地为五岳,岂其高到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白兔迅速跑过山顶,漆黑的墙壁上收起了失落的古籍。
握住的东西不足一把,却能让它传承千年万年。
世界可以没有人类,却无法抵挡焚书之火。
它的粗糙掩盖了其中的精华,它的精髓却能引领造化的先驱。
后来的读书人,暗地里引用了佛家和道教的故事。
这些人为什么不聪明些,他们各自讨论的观点都有偏颇之处。
吵吵闹闹妨碍了思考的深度,三个智者都显得不够鲜亮。
只是表面的粉饰看似是好的治理方式,实际上却把真知掩埋在深不可测的地方。
本来有少数几个理解的人,他们仿佛能够攀登天梯。
他们在深夜发出孤独的叫声,在遥远的思想面前无法入睡。
拔地而起的是五座山峰,难道它们的高度就能触及天际?
去完善
释义
《思远》:这首诗是南宋文人车若水的作品,诗中的主题是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诗人用多种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这一主题。
1. 白兔速圩顶,暗壁收遗编:这两句写的是在黑暗的环境中寻找知识的艰辛过程,如同在深夜中捕捉白兔一样困难。"速圩顶"指迅速到达知识的高峰,"遗编"则是指古代的文献典籍。
2. 握之不盈掬,而能千万年:这里以手捧沙为例,说明知识的博大精深。虽然手中的知识不多,但却可以流传千年。
3. 天地可无人,秦火乃可然:这两句借用秦朝焚书坑儒的典故,表达出知识的重要性和对文化的尊重。
4. 其粗洒埽间,其精造化先:这两句描述了知识的层次性,既有基础的浅显知识,也有深奥的自然规律。
5. 后来读书者,暗引佛与仙:这两句说的是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往往引用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6. 之人胡弗灵,所论各有偏:这两句指出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各有侧重。
7. 嚣祲碍亭毒,三精惨不鲜:这两句描述了纷乱的社会环境对于学术研究的阻碍,使学者难以专心致志地研究。
8. 涂饰为善治,制作埋九渊:这两句批评了那些只注重表面文章、忽视实质的研究方法,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
9. 固有二三子,梯级堪攀缘:这两句赞美了那些潜心学术的学者,他们如同攀登高峰的人,不断努力向上。
10. 夜永发孤啑,思远能废眠: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即使夜深人静也不能阻挡他思考的脚步。
11. 拔地为五岳,岂其高到天: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学问无止境的追求,他认为即使学识再高,也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意象、哲理的沉思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景仰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首联“白兔速圩顶,暗壁收遗编”,以白兔在黑暗的墙壁上迅速跳跃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在寻找古代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的紧张感和挑战性。虽然过程艰难,但作者仍然充满热情地搜集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颔联“握之不盈掬,而能千万年”,通过比喻强调古代文化遗产尽管数量有限,但其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却能历久弥新,传承千年。
颈联“天地可无人,秦火乃可然”,表明虽然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充满了灾难和挑战,但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却可以跨越时空,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生生不息。
颈联后半部分“其粗洒埽间,其精造化先”则说明了古人的智慧在粗糙的日常生活中彰显出精髓,同时也揭示了自然造化的奥秘。
尾联“后来读书者,暗引佛与仙。之人胡弗灵,所论各有偏”,则是批评后世学者在面对古人智慧时,往往只理解皮毛,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导致理解的片面和偏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远》是南宋著名文人车若水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蒙古的混战阶段,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作为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文人,车若水深感时代的忧患。他的家乡在江西九江一带,紧邻长江天堑,是南宋与金、蒙古交战的前线地带。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思远》等许多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在这首《思远》中,车若水以“望断南飞雁”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背井离乡的悲惨境遇。他用“秋风江上柳”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战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死亡的恐惧。此外,他还通过“此恨绵绵”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思远》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