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
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儿轻拂小舟平稳前行,船身贴着碧绿的水面。孤单的酒杯上沾着秋天的露水显得有些滑溜,短小的船桨在傍晚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夜晚静谧月亮初升,天空显得更加空旷和低沉。我独自漂流在水面上,不小心走过了子猷溪。

去完善
释义
1. 风软:微风轻拂,柔和舒适。
2. 扁舟:小船。
3. 绿水:清澈的水。
4. 孤尊:孤单的酒杯。
5. 秋露:秋天的露水。
6. 短棹:短小的船桨。
7. 晚烟:傍晚的烟雾。
8. 月:月亮。
9. 江空:辽阔的天空。
10. 天更低:天空显得更低沉。
11. 飘飘:随风轻轻飘荡的样子。
12. 信流:随意漂流。
13. 子猷溪:古代文人墨客曾游历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泛舟》是一首描绘水滨游赏之景的唐诗,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表现了宁静、清幽的水乡风光。诗人以风、舟、水、月、天等自然元素构造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风软扁舟稳”描述了微风轻拂、小舟摇曳的场景;“行依绿水堤”强调了绿水蜿蜒、芳草萋萋的美景。而“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则进一步渲染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营造出宁静、安闲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天空,使整个画面更加开阔,给人以恬淡宁静之感。结尾两句“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传达了诗人任其自然的心态,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整体来看,这首诗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自然景色与诗意相互融合,使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舟》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80年至789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中期,也是戴叔伦人生的成熟期。
在这期间,戴叔伦经历了从政坛隐退的过程,他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但因为不满宦官专权和政治腐败,最后选择了隐退。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繁荣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民间富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泛舟江上、欣赏美景成为了当时人们追求闲适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为戴叔伦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综上所述,《泛舟》这首诗是在戴叔伦人生成熟期创作的,这个时期的他对政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自由和宁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因此,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也体现了唐朝中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风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