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树藤
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蒙千朵垂。
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古文诗句描绘的是一幅枝条寄生的景象。诗中的意思是:本来树干的生长就相当困难,更要在高高的枝头上寄寓生命。这株藤蔓延伸出数条枝条伸向远方,绿叶交织犹如蒙蒙细雨千朵花絮低垂。阳光照耀下帮助它们形成浓密的树荫,在风中依托大树来支撑自己。有谁认为柔软的东西就会屈服呢?你看那盘根错节、蜿蜒曲折的枝叶就像蟠龙和蛟螭。
去完善
释义
1. 挂树藤:一种依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的藤本植物。
2. 本为独立难:原本的形态是独立的,但生长困难。
3. 寄彼高树枝:借助于高处的树枝生长。
4. 蔓衍:蔓延、衍生。形容藤蔓生长迅速。
5. 数条远:许多枝条向远处延伸。
6. 溟蒙:形容烟雾笼罩或光线暗淡的景象。
7. 千朵垂:形容藤蔓下垂的姿态。
8. 向日助成阴:向阳的地方帮助形成树荫。
9. 当风藉持危:在风中依靠它支撑自身保持平衡。
10. 柔可屈:柔韧的物体可以弯曲。
11. 蟠蛟螭:形容盘绕在树木上的藤蔓如同蛟龙一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挂树藤》,实际上是用“挂树藤”这一物象作为象征,表达诗人对于自己才能和理想的坚守。诗人通过描述挂树藤从依附高树生长、蔓延的形态,以及它的坚韧不屈的特性,暗含自己的理想和坚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充满信心,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也能够如同挂树藤一样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开篇两句,“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写挂树藤起初是独立的,但难以支撑生长,所以选择攀附在高树上。这象征着诗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然而现实的压力让他感到艰难,不得不寻找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里隐含了诗人在现实中遇到的挫折与困扰。
接下来的诗句,“蔓衍数条远,溟蒙千朵垂”,诗人描绘出挂树藤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这也暗示着诗人即便处于困难境地,也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紧接着的,“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写挂树藤在阳光的照耀下协助大树制造阴凉,又在风吹过时倚靠它保持平衡。这是诗人对自己才能和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寻求合作与支持的态度,愿意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末尾两句,“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表达了对挂树藤柔韧而不可弯曲特性的赞美,以龙为比喻,揭示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诗人认为,柔弱并非无刚,只要矢志不渝,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综上,这首《挂树藤》借物抒情,抒发了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费冠卿用生动的意象,形象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的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挂树藤》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746年左右。当时社会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诗人费冠卿,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京畿地区,他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哲理、自然哲理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的政治氛围较为宽松,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流频繁。这使得诗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活、观察社会现象,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同时,唐朝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高峰期,禅宗思想的广泛影响使得诗人对于生命哲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游历山川,亲近自然,这使他产生了浓厚的自然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他的诗篇中,就是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赞美。在这首《挂树藤》中,他通过对挂树藤的生长和延伸过程的描述,象征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以及人生的坚韧不屈。
总的来说,这首《挂树藤》创作于唐朝盛世时期,其背后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在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影响下,诗人以挂树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