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京师感怀诗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单并不痛苦,求名之路才令人心酸。在大城市里没有亲戚朋友,想要寻求引荐真是困难重重。
九月的风吹过脸庞,满脸汗水瞬间凝结成了冰片。我想要依靠公正的名誉,可是名誉和公正却离我如此遥远。
费尽全力才得到一个名声,别人可能觉得高兴,但我自己却觉得不值得重视。离家十年的书信断绝,回到家乡也不知道谁会为我感到荣耀。
马蹄在渭桥边的柳树旁嘶鸣,秋天的气氛越发浓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茕独:孤独的样子。
2. 上国:京城。
3. 请谒:请求或拜访别人以求推荐。
4. 冰片:冰片,是中药的一种,这里形容汗水蒸发迅速,如同瞬间结冰一般。
5. 公道:公正的道理,指公众的评论。
6. 马嘶:马的叫声。
7. 渭桥:陕西省咸阳市附近的一座桥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科举不中、功名未果的感叹之作。诗歌以“久居京师”为背景,通过描绘其艰辛处境、无望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公道的质疑。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开篇即显露出诗人的傲骨和辛酸。“求名始辛酸”意味着在艰苦的环境中,诗人并不觉得痛苦,而真正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在寻求功名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这种反差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挣扎。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这两句诗人描述了在京城中的孤独,没有亲友可以依靠,谋求官职的过程中更是充满了艰辛。“请谒”指拜访达官贵人以求引荐或举荐,这并非易事,足见其遭遇之曲折。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金秋九月,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诗人却满面羞愧,汗水冷却成冰,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科考失败的悲哀心情。
“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这两句诗句表露了诗人对公道的质疑。为了求取功名,诗人拼尽全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名和公道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距离。这里的“公道”,既象征着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也暗示着诗人心中对于公正评判的期待。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虽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了功名,但在诗人看来,这个结果却并不值得高兴。这样的态度充分反映了诗人在现实压力下心态的矛盾和扭曲。
“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离家十年,与家人断绝音讯,如果回乡,又有谁能理解他的荣耀?这里表达出诗人在漫漫征程中对家乡眷恋和无尽的惆怅。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结尾两句,诗人以生动的场景作结,抒发思乡之情。秋风拂过渭水边的柳树,马的嘶鸣声回荡在耳畔,这幅画面勾起了诗人深沉的乡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久居京师感怀诗》是唐代诗人费冠卿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在这一时期,费冠卿正处于中年阶段,他早年曾以才华横溢闻名乡里,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科考,这使他深感落寞和无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决定远离家乡,来到繁华的京城长安寻求发展。然而,在京城的日子里,他并未得到赏识和重用,反而饱受社会现实的残酷考验,使得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社会逐渐走向衰败,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像费冠卿这样的文人墨客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只能在感慨世事无常的同时,通过诗文抒发内心的忧虑和愤懑。
这首诗正是费冠卿在京城生活多年后的有感而发。通过对京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其中“千里江山行路难”一句,道出了诗人在漂泊异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而“乡思牵愁肠断”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