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闲居即事

标题包含
闲居即事
生计唯将三尺僮,学他贤者隐墙东。照眠夜后多因月,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活就是带领学生成长,学习那些隐居在东方的智者。在夜晚照明我们的是月亮, 张良和诸葛亮都已经离世,现在还有谁能理解他们的智慧呢?
去完善
释义
1. "生计唯将三尺僮":此处的"生计"指的是生活来源;"唯将"表示只有;"三尺僮"是指书童,源自古代书籍的长度计量单位,一尺等于30.7厘米,三更则约92厘米,此处用来比喻小书童的身高矮小。整句意思是,诗人只能依靠一个小书童来解决日常生活的所需。 2. "学他贤者隐墙东":"贤者"在这里指的是那些归隐田园的智者们;"墙东"是一个典故,来自于东汉末年名士管宁,他在故里辽东居住时,房屋东面的墙壁塌陷,仍不肯修复,以示清贫,后常以"墙东"代指隐士居所。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效仿贤者隐居于世的意愿。 3. "照眠夜后多因月":"照眠"意为照亮夜晚;"多因月"则是说月光洒在诗人的床前,使他得以安眠。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月光来度过漫漫长夜。 4. "子房仙去孔明死":这里的"子房"是张良的字,他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封为留侯,有神仙之才;"孔明"是指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精通兵法谋略,被人称颂为智慧的化身。这两句话是诗人借助两位古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一些失落感,因为这两位杰出的人物都已离世。 5. "更有何人解指踪":"解指踪"是诗人自创的一个词汇,意思是指引方向,指点迷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感慨如今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够像他们那样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了。
去完善
赏析
《闲居即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首句“生计唯将三尺僮”中的“三尺僮”指的是侍童或书童,这里表达了诗人与书童为伴的简朴生活。第二句“学他贤者隐墙东”则引用了古代贤者的隐居故事,表达了诗人向往像他们那样在尘世之外寻求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照眠夜后多因月,子房仙去孔明死”,以月亮和两位古人(张良和诸葛亮)为例,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尽管张良和诸葛亮这样的伟大人物已不在人世,但明月依旧照亮夜空,这使诗人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 最后一句“更有何人解指踪”则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随着张良和诸葛亮的离世,世间还有谁能理解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呢?这种感慨既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又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心情。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以及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居即事》是唐朝诗人费冠卿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当时诗人费冠卿因战乱和政治斗争被迫离开长安,来到江西九江附近的农村隐居。在这段时期,诗人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境。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唐朝社会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但政治斗争仍然激烈。诗人费冠卿曾任监察御史,后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而被贬谪。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恬静的心态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此外,诗人费冠卿在这个时期还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实现。这种心态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秋江晓望》、《夏日》等。总的来说,《闲居即事》这首诗歌反映了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费冠卿的生活状况、人生际遇以及时代背景,展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