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

标题包含
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
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 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 今日忽蒙天子召,自惭惊动国中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皇帝的身边做拾遗这样的工作真是难得,虽然职务卑微但责任重大,恐怕难以胜任。幸好我在朝廷中没有亲人和朋友,这可以让我在九华山的召唤下来到这个地方。在离京城三千里的地方做一个小臣,经历了二十年的时光已经习惯了命运。今天忽然被天子召唤,感到有些惭愧,怕是会引起国内的关注和议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蒙召:指被皇帝任命召见。 2. 拾遗:古代官员名,唐代设有左右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 3. 帝侧:皇帝的身边。 4. 恐不胜:担心不能胜任。 5. 中朝:朝廷之中。 6. 九华山: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7. 诏:皇帝的命令。 8. 三千里外:表示距离遥远的地方。 9. 一微臣:一个地位卑微的臣子。 10. 二十年来:表示时间长度。 11. 任运身: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12. 忽蒙天子召:忽然得到皇帝的召唤。 13. 自惭:自己感到惭愧。 14. 惊动:使...受到惊吓或打扰。 15. 国中人:国家中的人,这里指朝廷中的同僚。
去完善
赏析
在这两首诗中,费冠卿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对朝廷召见他的惶恐。第一首诗中提到他在拾遗这个职位上感到艰难和压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才能与这个职位的要求不相符。他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同时也因为身处高位而倍感孤独,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或亲人能够与他分享这份喜悦。然而,他仍然感激皇帝的召唤,并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二首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微不足道的臣子,在官场沉浮了二十年,却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突然间被皇帝召见,让他深感惶恐不安,害怕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不良影响。这两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费冠卿在面对权力时的矛盾心态,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是唐代诗人费冠卿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段时间里,唐王朝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由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问题,国家仍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费冠卿此时正是一位心怀壮志、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青年才俊。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在地方任职。直到元和年间,他才被任命为拾遗,从地方进入中央政府。这组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责任感的心情写照。 在诗中,费冠卿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爱。他将自己比作国家的卫士,时刻准备为国家效忠。同时,他也提到了自己在这段时期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如离别家乡、告别亲友等,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