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峰
中峰高拄泬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
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巅直插浩瀚天空,其上茅屋与清泉相伴。
阳光明媚时猎人们曾遥望此处,在这青翠之间有一位僧人正悠然自得地参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峰:位于某处的最高山峰,此处具体所指不详。
2. 拄:支撑,支持。
3. 泬寥天:指天空辽阔无边的景象。
4. 茅庵:用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这里指山中寺庙。
5. 石泉:山中的泉水。
6. 晴景:晴朗的天气。
7. 猎人:打猎的人。
8. 望见:看到,远望。
9. 青蓝色:形容天空和山水的颜色。
10. 一僧禅:一个僧人在这里参禅修行。
去完善
赏析
《题中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一幅静谧而祥和的山林景象。首句“中峰高拄泬寥天”,以“中峰”作为画面中心,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山峰峻峭、高耸入云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超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接着的“上有茅庵与石泉”,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山中的具体景观:茅庵象征着禅宗佛教修行者的居住场所,石泉则代表了自然界的纯净源泉。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
然后的“晴景猎人曾望见”,这一句将画面从山林深处的禅宗修行者转到山林外的猎人身上。这里的“晴景”与上文的“泬寥天”相呼应,意味着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尽管诗中没有直接描述猎人的外貌和行为,但通过“望见”一词,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猎人对于山中神秘世界的向往和好奇。
最后一句“青蓝色里一僧禅”,诗人再次回到禅宗修行者身上,通过描绘“青蓝色”的环境,传达了山中美景的宁静与寂寥。同时,通过“一僧禅”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敬意和对禅意的理解。整首诗以这幅僧侣参禅图作为收尾,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中峰》是唐朝诗人费冠卿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歌颂了中峰的壮观景色和仙境般的氛围。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814年,费冠卿在江淮地区游历,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他在中峰(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附近)游览时,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篇。
在这一时期,费冠卿正处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之前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回到家乡江西九江。在江淮地区游历时,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中。
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然而,费冠卿并没有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他在山水之间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