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萧建
自地上青峰,悬崖一万重。
践危频侧足,登堑半齐胸。
飞狖啼攀桂,游人喘倚松。
入林寒㾕㾕,近瀑雨蒙蒙。
径滑石棱上,寺开山掌中。
幡花扑净地,台殿印晴空。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
泉鱼候洗钵,老玃戏撞钟。
外户凭云掩,中厨课水舂。
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
渡壑缘槎险,持灯入洞穷。
夹天开壁峭,透石蹙波雄。
涧蔼清无土,潭深碧有龙。
畬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
野客登临惯,山房幽寂同。
寒炉树根火,夏牖竹稍风。
边鄙筹贤相,黔黎托圣躬。
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地面上的青青山峰,前方悬崖叠翠如重重屏障。
行在险峻之处脚步不断挪移,踩在壕沟里肩膀刚刚齐平。
攀援过程中猛禽哀鸣,游客们扶着松树不住喘息。
深入丛林内心冰凉,接近瀑布细雨绵绵。
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寺院隐藏在群山之间。
随风飘扬的花幡在洁净的地上舞动,高大的台殿映照在晴朗的天空下。
美丽景色一层层展现,每个地方都能遇见高僧。
泉边的鱼儿等待洗涤僧人的饭钵,老猴子嬉戏着撞击寺庙的大钟。
向外望去云朵如同门扉,中间厨房的水声如舂米般响彻。
搜集泥巴制作面团,捡拾橡果作为食物。
跨过山谷的艰难如同乘筏过河,手举灯火探索黑暗的洞穴。
两壁之间的天空显得格外明亮,透过石头的水波波澜壮阔。
清澈的涧水没有泥土污染,深邃的潭水下面藏有真龙。
一块块梯田干净整齐,山谷间的树木郁郁葱葱。
习惯了山野间登临的我,对山中僧房的幽静也情有独钟。
寒冷的冬天生起火炉取暖,夏日里靠在竹窗旁享受微风。
偏远地区渴望有贤相筹划未来,百姓们希望圣主体恤民情。
如果您能够抛开名利,我愿意陪伴您度过每一个岁末。
去完善
释义
1. 青峰:青山环绕的高峰。
2. 践危:行走在险峻的地方。
3. 堑:山沟,山谷。
4. 飞狖:飛行的猴类动物。
5. 攀桂:攀登桂枝,寓意向往科举功名。
6. 入林寒㾕㾕:进入树林,感到寒冷而战栗。
7. 瀑雨蒙蒙:瀑布下起细雨,雾气腾腾。
8. 径滑石棱上:小径由平滑的石头构成。
9. 幡花:寺庙中的旗帜与花朵。
10. 胜境层层别:美丽的景色一个接一个,各不相同。
11. 高僧院院逢:在每个佛寺都可以遇到得道的高僧。
12. 泉鱼候洗钵:泉里的鱼等待僧侣清洗食器。
13. 老玃:一种猴子的名称,泛指猴子。
14. 外户凭云掩:大门就藏在云层之后。
15. 中厨课水舂:厨房用山泉水舂米。
16. 夹天开壁峭:两山之间,山峰陡峭,仿佛劈开了天地。
17. 透石蹙波雄:水流穿过巨石,激起浪花,雄伟壮观。
18. 潭深碧有龙:潭水深绿,传说中藏匿着神龙。
19. 畬田:新开的田地。
20. 谷树:山谷间的树木。
21. 寒炉树根火:寒冷的夜晚,用树根生火取暖。
22. 夏牖竹稍风:夏天打开窗户,享受竹林吹来的微风。
23. 边鄙:边疆偏远地区。
24. 黔黎:贫苦百姓。
25. 岁晏:年终,年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水名胜中游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首联以“自地上青峰,悬崖一万重”开篇,展现出群山环绕、悬崖绝壁的自然景色,为全诗奠定了雄伟壮丽的基调。接下来的几联,通过描绘登山、入林、游寺等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林中的种种奇观和诗人的心境变化。诗人对山中美景和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使得整首诗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山中僧人和百姓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和田园风光的向往。如“外户凭云掩,中厨课水舂。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等诗句,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与民同乐的恬静生活。这种生活既远离尘世纷扰,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最后,诗人以“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期许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信念。整首诗既有磅礴的山川景色,又有悠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萧建》是唐代诗人费冠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交的唐朝时期,费冠卿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应试都未能取得成功。在这段时间里,他与萧建成为了好友,两人经常一起探讨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
公元784年,费冠卿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仍然名落孙山。这次失败让他倍感沮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在这一年冬天,他在洛阳的一个雪景中写下了这首《答萧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边疆战事不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在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费冠卿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信仰和友谊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