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昱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月时分的芦苇花开得正盛,一片白色在秋江上翻滚。
凛冽的北风吹起,究竟谁能称得上是浔阳的朋友呢?
这时,鸬鹚山头的微雨已经停歇,阳光普照,而扬州一带的城郭则在傍晚时分迎来了涨潮。
经过一天奔波,夜晚来临时,行人们选择在金陵水边的陆地休息。
耳畔传来沙洲上的大雁鸣叫,它们也在寻找同伴吧。

去完善
释义
《送刘昱》注释如下:
1. 八月:农历八月的意思。
2. 寒苇花:指秋天的芦苇花。
3. 秋江:秋季的江河。
4. 浪头白:形容江水波涛汹涌,颜色发白。
5. 五两:古代测风器,形状如旗,分为五两,用以观测风向和风速。
6. 谁是:是谁的意思。
7. 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8. 鸬鹚山:可能是诗人在此创作地附近的一座山。
9. 微雨:小雨。
10. 扬州郭里:指扬州市。
11. 金陵:今南京市。
12.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13. 沙边:沙滩边。

去完善
赏析
《送刘昱》是一首描绘秋日江边送别友人的诗。诗人以自然界的变化为背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寂寥、空旷和寒冷。
首联“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八月的芦苇已经开花,秋江水面上波光粼粼,浪花泛白。这里的“寒”字和“白”字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空旷,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颔联“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进一步描绘了秋天江边的景象。北风呼啸,江面上渔船漂泊,而谁又是那个即将离去的友人呢?这里通过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感慨。
颈联“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描绘了江水涨落的景象。鸬鹚山头的微雨刚刚停止,扬州城里的江潮已经开始上涨。这里的“微雨晴”和“暮潮生”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也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将近。
尾联“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行人在这寂静的夜晚暂居金陵水畔,耳边传来沙边的雁鸣。这里的“雁声”既是自然的声音,也是象征别离的意象,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昱》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年)。
在这段时间里,李颀经历了由进士及第的欣喜到为官的挫折。他在任职期间遭遇了排挤和诽谤,因此辞官回乡。这一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友人关怀的情感。
在开元年间,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国家富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然而,随着统治者逐渐失去警惕,社会矛盾开始加剧,朝政腐败,百姓疾苦。这种时代背景为李颀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