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满了书房,夜色正浓,此时弹琴最合适。
轻轻飘动的青丝上,静静倾听风声穿过松树的感觉。
古代的传统曲子虽然自己很喜欢,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弹奏了。
给你这首曲子,是因为知音难觅,希望你能理解其中的美妙。

去完善
释义
月色:月亮的光芒。
轩:窗户。
白:明亮。
宜:适合。
夜阑:夜深。
飗飗:风吹动树木的声音。
青丝:古人弹琴时使用的丝弦。
松风:风吹过松林产生的声音。
古调: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
自爱:自己喜欢。
向君:向你。
所贵:可贵的是。
知音难:能理解自己琴音的人很难找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幽琴”为主题,展示了一种孤独而高洁的艺术情怀。诗中的月色、琴声和青丝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突显了古琴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描述夜阑之际的月色与琴声,强调了自己对古代音乐传统的热爱。然而,诗人发现这种传统已被现代人遗忘,这让他感到惋惜。于是,他将自己的琴曲献给这位礼部侍郎,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懂得欣赏的人。这首诗反映了刘长卿在唐代音乐文化逐渐衰落的背景下,对古典音乐的留恋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刘长卿在这个时期,人生际遇坎坷,他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南巴,远离政治中心,备受冷落。然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也让刘长卿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世事无常,使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得朝廷内外矛盾激化,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百姓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刘长卿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人民疾苦和讽刺时政的诗篇。
在这首《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中,刘长卿以幽琴为载体,表达了对知音难觅、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刘长卿个人的心灵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