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凌处士赴连州邀

标题包含
送凌处士赴连州邀
连山群书至,策马出长安。 落日对酒别,晚关冲雪寒。 霜飞湖草绿,春近岭梅残。 知己云霄在,那言欲挂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连山群书至,策马出长安。 现代白话文:众多古籍陆续抵达,骑马离开京城。 古文:落日对酒别,晚关冲雪寒。 现代白话文:在落日下把酒告别,夜晚的关卡冒着严寒。 古文:霜飞湖草绿,春近岭梅残。 现代白话文:霜冻使湖水变得碧绿,春天临近,山上的梅花却已凋残。 古文:知己云霄在,那言欲挂冠。 现代白话文:我的好友在天之涯,哪能谈论挂冠而去的事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凌处士:即凌朝清,字处士,唐末五代时人,与李涛同为广东连州地区人士。 2. 连州: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之一,位于南岭北麓,连接湘粤两省的咽喉要地。 3. 长安:唐朝国都长安的简称,此处用以借指首都或繁华之地。 4. 对酒别:指喝酒告别。 5. 晚关:傍晚时分城门关禁的情景。 6. 冲雪寒:迎着风雪前进的寒冷感觉。 7. 霜飞:霜降时节的景象。 8. 湖草绿:湖泊边的草地呈现一片绿色景象。 9. 岭梅残:岭南山地的梅花凋谢的景象。 10. 知己云霄在:此处的云霄指的是隐逸云端的神仙境界,意指有知己身处高尚境地。 11. 挂冠:意指辞去官职,求取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送别友人凌处士奔赴连州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首联“连山群书至,策马出长安”,意味着友人凌处士即将离开长安,开始他新的旅程。诗人以群山、群书和策马等形象来表达凌处士即将踏上征途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炼的诗句组织能力。 颔联“落日对酒别,晚关冲雪寒”,则是诗人与凌处士在临别时饮酒告别的场景。落日和晚关的景色为这种离别的氛围增加了更多情感色彩,而冲雪寒则进一步表现出了季节特征和天气状况,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霜飞湖草绿,春近岭梅残”,则以霜飞、湖草绿和春近岭梅残等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通过不同景色之间的对比,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这些景色也是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美好祝愿,寓意着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期待。 尾联“知己云霄在,那言欲挂冠”,表达了诗人对凌处士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其未来成就的期许。诗人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珍贵的知己之情,因此即使在遥远的云霄之处,也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这里的那言欲挂冠既是诗人对凌处士的激励,也暗示了他们的友情是永恒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李涛创作了这首诗《送凌处士赴连州邀》。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加剧,百姓生活困苦。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李涛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并尝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此时,李涛生活在洛阳一带,这里曾是唐朝的东都,也是当时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然而,随着唐朝国势的衰落,洛阳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李涛目睹了这一变化,内心充满了感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歌,大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送凌处士赴连州邀》是李涛为送别友人凌处士赴任连州刺史而作的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在新的任职地能够为民造福的期许。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涛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