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铢求诗赋古风二章示之 其一
森森山上松,濯濯堂前柳。
颜色虽不殊,霜余别妍丑。
君看射利子,荣悴俯仰中。
宁知堂前柳,不如山上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上松树,光秃秃的厅堂前的柳树。
虽然它们的颜色差不多,但在经历风霜之后,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美丑差别。
你看那些追逐利益的人,他们的荣耀与衰败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可知道,厅堂前的柳树,其实远不如山上的松树来得坚强。
去完善
释义
1. "森森":树木茂盛的样子。
2. "濯濯":光秃秃的,无枝叶的样子。
3. "颜色虽不殊":殊,不同。指山上的松树和堂前的柳树虽然颜色相同,都是绿色。
4. "霜余":秋天过后,经过霜冻。
5. "别妍丑":妍,美丽;丑,丑陋。意即山上的松树在霜冻之后显现出美丑之分。
6. "射利子":指追逐名利的人。
7. "荣悴":荣,繁荣;悴,枯萎。意即人生得意和失意的两种状态。
8. "宁知":岂知,哪知道。
9. "不如山上松":指追求名利的人即便得意,也不如山中松树那般坚韧不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对山上松树和堂前柳树的对比,揭示出人生的哲理。首先,诗人描绘了山上松树“森森”的形象,彰显了其坚定、不屈的精神品质;同时,又通过描写堂前柳树“濯濯”的样子,表现了它的柔弱、易变的特点。虽然松树和柳树的颜色并无太大差异,但在经历了风霜之后,它们的美丽程度却有了明显的差别:松树在寒冷的天气中依然坚挺,显得更加美丽;而柳树则在风雨的摧残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紧接着,诗人以射利子的形象作为比喻,揭示了社会中一些人的短视和功利心态。他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价值,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时而繁荣,时而衰败,难以稳定。相比之下,那些像山上松树一样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人,则更容易取得长久的成功。
最后,诗人总结道:尽管堂前的柳树在表面上看起来与山上的松树并无太大差别,但在经历了风霜的考验后,它们之间的差距便显现出来。这正如人生中的不同选择,有的追求短暂的名利,有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只有后者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显得珍贵。因此,我们应该向山上的松树学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董铢求诗赋古风二章示之 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程洵创作于公元1167年前后。这个时期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政局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程洵曾任国子监主簿、武学博士等职,但仕途不顺,晚年辞官回乡,隐居于黄山之下。他与世无争,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
董铢是程洵的朋友,他们志趣相投,时常交流诗词歌赋。有一次,董铢向程洵请教写诗的方法,于是程洵写下了这首《董铢求诗赋古风二章示之 其一》,用以展示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在这首诗中,程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