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
真乐不违俗,红尘自满城。
卷帘寒日暖,高枕暑风清。
世累离忧患,天和得性情。
五时依约合,多谢白云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真正的快乐并不违背世俗,红尘中满是城市的繁华。
窗帘后的冬日阳光温暖,夏日的微风让枕头更加舒适。
世间的烦恼远离了忧虑和危险,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和谐的天性。
五个季节按照自然的规律结合在一起,感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真乐:真诚的乐道精神。
2. 俗:世俗的观念和生活。
3. 红尘:代指繁华的都市生活。
4. 卷帘:形容推开窗帘的动作。
5. 寒日:寒冷的太阳。
6. 高枕:形容安心地睡觉。
7. 暑风:夏天的微风。
8. 世累:指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
9. 离忧:远离忧虑和烦恼。
10. 天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11. 依约:大致相当,类似的意思。
12. 多谢:表示感激之情。
13. 白云生:借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愿望。诗人以“真乐不违俗”开篇,强调真正的快乐是不违背世俗的。在繁华的红尘中,诗人的内心依然保持宁静与平和。诗人通过“卷帘寒日暖”和“高枕暑风清”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温暖与宁静,让读者感受到他独立于红尘之外的境界。接下来的诗句“世累离忧患,天和得性情”意味着诗人已远离世间的忧虑和烦恼,融入自然的和谐之中,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五时依约合,多谢白云生”则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与白云为伴,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整首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逍遥堂》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描绘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诗篇。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059年左右,正值北宋中期。在这个时期,张方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出京城,出任地方官。这段人生际遇使他对政治斗争的纷繁复杂深感疲惫,转而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安宁。
在北宋中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然而,随着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士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发高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开始关注内心的修炼,探寻人生的真谛。张方平正是受此影响,在诗中表达了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理想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