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
雨来连几夕,满涨一湖波。
苦似前时少,毋嫌此日多。
砌荒蜗出舍,屋漏燕移窠。
今岁翻成稔,田塍亦产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湖面已经涨满了水波。尽管它还没有像前几天那么让人烦恼,但我们不能嫌弃这场雨下的太多。 台阶上长满了苔藓,屋子里漏雨的燕子都不得不搬到新的巢穴。今年看起来可能会丰收,田野里也生长着绿油油的禾苗。
去完善
释义
1. 雨来连几夕:意指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
2. 满涨一湖波:形容雨水使湖面水位上涨。
3. 苦似前时少:与前一次下雨相比,这次下雨显得痛苦、不适感较少。
4. 毋嫌此日多:这里“毋嫌”一词,表示不觉得这次的雨量过多。
5. 砌荒蜗出舍:意为台阶附近杂草丛生,蜗牛都爬出来了。
6. 屋漏燕移窠:意指房屋漏雨,燕子不得不在别处筑巢。
7. 今岁翻成稔:今年是个丰收年。
8. 田塍亦产禾:田埂上也能长禾苗。
去完善
赏析
《雨中》描绘了江南雨季的宁静和丰收景象,诗人借雨水之丰沛表达内心恬静的喜悦。诗歌首联言“雨来连几夕,满涨一湖波”,描述连绵细雨汇聚成湖的场景;颔联“苦似前时少,毋嫌此日多”则表现出秋雨虽然持续不断,但已然迎来丰收年景;颈联“砌荒蜗出舍,屋漏燕移窠”以生动的细节描绘风雨中的自然生态;尾联“今岁翻成稔,田塍亦产禾”预示今年稻谷丰收的美好前景。全诗感情自然、画面生动,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热爱以及对丰收喜悦的情感抒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左右的宋光宗时期。这个时期,正值宋朝南渡之后,国土丧失,民生困苦,内外矛盾日益尖锐。徐玑身处此时,对国家的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
徐玑生卒年不详,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人。他在当时以文学闻名于世,曾任天台学官,后弃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多以描绘田园风光、抒发人生哲理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雨中》这首诗中,徐玑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宁静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的"看取荷花浑不湿"一句,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虽然整首诗充满了田园诗意,但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此平静之下,对时代混乱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