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
中怀无绊外缘闲,深掩禅扉客到难。
胜景可曾飞锡去,好山多祇卷帘看。
昼升讲座天花落,夜步吟轩海月残。
今日逢师堪论道,归心愁思一时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平静没有烦恼,远离喧嚣隐居生活,
清幽静谧禅房紧闭,拜访不易如贵客临门。
优美景色是否曾经到访?青山绿水惹人驻足欣赏。
白天讲授知识时仿佛天花飘洒,夜晚漫步时月光如水波荡漾。
今天有幸遇到老师共谈真理,内心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
去完善
释义
1. 中怀: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2. 外缘:外在的缘分或机遇。
3. 禅扉:佛教的门户,指代寺庙。
4. 胜景:美好的景色。
5. 飞锡:比喻高僧云游四方。
6. 好山:形容美好的山水风景。
7. 多祇:在此表示常常。
8. 天花:佛教中指从天上飘落的花朵,象征吉祥。
9. 海月:倒映在海面的月亮。
10. 堪:能够。
11. 归心:渴望回家的心情。
12. 愁思:忧虑的情绪。
13. 寛:同“宽”,舒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宝林寺的经历和感受。首联表明诗人在此心境安宁,远离尘俗纷扰;颔联写宝林寺周围胜景如画,令人生发眷恋之情;颈联描述宝林寺内静谧的氛围和诗意的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与法师畅谈佛道的欣喜和对心灵的慰藉。整首诗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宝林寺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林寺》是北宋诗人杜衍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宝林寺周边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的敬仰之情。根据文献资料,可以得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63年,即北宋仁宗嘉祐八年。
在这一时期,杜衍经历了宦海浮沉,他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谪至地方任职。后来,他在朝政上颇有建树,官至宰相。在人生的这一阶段,杜衍对宗教和禅宗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览宝林寺时,他写下了这首赞美宝林寺的诗篇。
北宋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禅宗。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与杜衍的思想不谋而合。宝林寺作为禅宗五山之一,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杜衍通过对宝林寺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敬意和对寺庙美好景色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