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边疆从军让人感到迷茫,东南方向的哀伤之情充满诗词篇章。持箫握剑是我平生志向,如今却背负着狂妄之名已有十五载。

去完善
释义
1. 绝域:遥远的地方,这里指边疆。
2. 从军:参加军队。这里指赴边远地区戍守。
3. 计:思考。
4. 惘然: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5. 东南:这里指中国东南部,与西北边疆相对应。
6. 幽恨:深沉的忧愤。
7. 词笺:书写诗词的纸。这里指表达忧愤的诗词。
8. 一箫一剑:代指作者的诗才武略。箫,泛指音乐;剑,比喻武功。
9. 平生意:一生的志愿。
10. 负尽狂名:被误认为狂妄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漫感”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己的期许。首句“绝域从军计惘然”写出了诗人对于远赴边陲从军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对远方的期待。接下来的“东南幽恨满词笺”则描绘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那种无法言说的忧郁与惆怅跃然纸上。
诗的后两句“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向往的是那种仗剑走天涯,吹箫赋诗篇的生活,然而现实却让他背负着十五年的虚名,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自嘲,也是他对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漫感》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此时正值清朝中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龚自珍虽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心怀忧国忧民之情,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在目睹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后,他决定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化为诗篇,以抒发心中的感慨。
这一年,龚自珍担任内阁中书,这是一个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职。然而,在这个职位上,他却看到了朝廷的昏庸无能和官员的腐败堕落,这让他深感痛心。此外,他还面临着人生的挫折,如婚姻破裂、家庭纷争等,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龚自珍写下了这首《漫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龚自珍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这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他所处时代的勇敢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