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竹里苏材叔见梅怀友韵

标题包含
和竹里苏材叔见梅怀友韵
徘徊江路侧,何以慰相思。 阳彩来寒树,贞姿倚暮篱。 飘零怀远道,辽索负芳时。 伫立幽吟苦,余怀将诉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在江边的路上,用什么来缓解我的思念之情呢?夕阳的光线照在寒冷的树上,挺拔的身姿依靠在傍晚的篱笆旁。漂泊在外怀念远方的亲人,辜负了美好的时光。站在寂静的地方苦苦地吟咏着诗,我心中的情感能向谁诉说呢?
去完善
释义
1. 徘徊:这里指人在江边的道路上来回走动。 2. 何以:用什么方法。 3. 阳彩:阳光照射在树上形成的斑斓色彩。 4. 寒树:冬天的树,此处泛指梅树。 5. 贞姿:坚贞的品格。 6. 倚:靠近。 7. 暮篱:傍晚时的篱笆。 8. 飘零:漂泊不定。 9. 怀远道:怀念远方的道路,这里指思念远方的友人。 10. 辽索:遥远而模糊的样子。 11. 芳时:花开时节。 12. 伫立:长时间站立。 13. 幽吟:低声吟咏。 14. 余怀:自己的思绪、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望着远方,心中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难以言表。首句“徘徊江路侧,何以慰相思”表达了诗人在漫长的江路上迷茫徘徊,寻找慰藉心灵的答案。第二句“阳彩来寒树,贞姿倚暮篱”通过描写阳光照射在寒冷的树木上,梅花的傲骨紧紧依偎在傍晚的篱笆旁,展现了梅花坚韧不屈的品质,也暗示了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第三句“飘零怀远道,辽索负芳时”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美好时光的错过感到惋惜。第四句“伫立幽吟苦,余怀将诉谁”则刻画了诗人孤独的背影,他遥望着远方的道路,却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苦闷无以言表。整首诗通过对江景、寒树、梅花等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竹里苏材叔见梅怀友韵》是南宋著名诗人邹登龙所作。邹登龙,生于南宋时期,主要活动在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时期。他历任国子监教授、太学博士、知州等官职。其诗才横溢,以豪放、奔放、雄浑著称,主张诗歌应当表现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此时的邹登龙正值壮年,他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受到皇帝的器重,但也因性格刚烈,直抒己见而遭到权臣的排挤。 此时南宋的国运已经走向衰落,北方的金朝屡次南侵,国土丧失严重。而南宋朝廷却沉浸在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的氛围中。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邹登龙对此深感痛心。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和竹里苏材叔见梅怀友韵》这首诗中,邹登龙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寄托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他还以此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他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