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颂 其六
典午西兮金谷辈,渡而东兮蔼多士。
嘉内史兮屏浮华,淡物累兮颐天粹。
升冶城兮遐想,友东山兮雅志。
修禊事兮兰亭,觞曲水兮群英。
追雩风兮涵泳,渺万化兮均平。
纪清游兮感慨,剡形忘兮神诣。
蔚翔凤兮一札,宝连城兮千祀。
太傅起兮为苍生,扶晋鼎兮蹙苻秦。
内史归兮乐山水,师万石兮饬子孙。
出与处兮两贤,意易地兮皆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典范移至西方金谷之地,渡江向东汇聚众多才子。赞扬内史摒除虚浮繁丽,清淡物质拖累涵养天然精髓。攀登冶炼之城展开遐想,与东山的友人分享高雅志向。举行曲水流觞之事于兰亭,举杯共庆群英荟萃。追寻《雩》诗之意涵濡其中,顺应万变中寻找平衡。记叙这趟清明之游让我感慨万千,忽视形态变化心神却已到达。一朝飞黄腾达犹如蔚为大观的凤凰展翅,连城珍宝代代流传。太傅出山为了拯救百姓,扶持晋国安定天下逼迫苻秦俯首称臣。内史功成身退醉心山水,效仿万石君的家族教育子孙后代。入世出世两位贤达,易地交换人生境界依旧高远。
去完善
释义
1. "典午":指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的乱世。典午,是“司马”的隐语,因为“马”字可拆为“司”、“犬”,而“犬”在古代有贬义,故用典午代替。
2. "金谷辈":指在金谷园里的世家子弟,这里是借指当时名士聚集的地方。
3. "渡而东兮蔼多士":渡,转移;东,指建康一带;蔼,聚集;多士,许多贤才。意思是随着晋室南渡,建康地区汇集了许多有才之士。
4. "嘉内史兮屏浮华,淡物累兮颐天粹":内史,指谢安,字安石,曾任中书监、录尚书事等官职;屏,摒弃;浮华,虚浮豪华的生活方式;淡,减轻;物累,物质生活的负担;颐,保养;天粹,天然的美质。这两句赞美谢安摒弃奢华生活,注重精神修养。
5. "升冶城兮遐想,友东山兮雅志":升,登上;冶城,指南京的一座山;遐想,设想未来;友,以……为友;东山,指浙江绍兴的东山,是谢安的隐居之地;雅志,高尚的志趣。
6. "修禊事兮兰亭,觞曲水兮群英":修,举行;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活动;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一处名胜;觞,举杯祝酒;曲水,曲折的溪水;群英,众多英才。
7. "追雩风兮涵泳,渺万化兮均平":追,追寻;雩风,指夏初的风俗活动;涵泳,沉浸其中;渺,广阔无垠;万化,万物变化;均平,均衡和谐。
8. "纪清游兮感慨,剡形忘兮神诣":纪,记录;清游,高雅的游乐活动;感慨,有所感触;剡形忘,忘记世俗的烦恼;神诣,精神的追求。
9. "蔚翔凤兮一札,宝连城兮千祀":蔚,茂盛;翔凤,凤凰展翅飞翔,这里比喻谢安的才能;一札,一封信;宝,珍视;连城,价值连城的珠宝;千祀,千年。
10. "太傅起兮为苍生,扶晋鼎兮蹙苻秦":太傅,指谢安,他曾任太傅一职;起,挺身而出;苍生,百姓;扶,支撑;晋鼎,晋朝的国运;蹙,压迫;苻秦,前秦政权。
11. "内史归兮乐山水,师万石兮饬子孙":内史归,指谢安辞官回乡;乐山水,喜欢山水之乐;师,学习;万石,汉代的官员,以清廉著称;饬,教导。
12. "出与处兮两贤,意易地兮皆然":出,出仕;处,隐居;两贤,两种贤人的行为;意易地,互换处境;皆然,都是这样。
去完善
赏析
《会稽颂 其六》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优美文字描绘了会稽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物风貌。首联“典午西兮金谷辈,渡而东兮蔼多士”点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地理背景。颔联“嘉内史兮屏浮华,淡物累兮颐天粹”赞美了内史的品德和精神境界。颈联“升冶城兮遐想,友东山兮雅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沉思和对东山雅士的敬仰。接下来的“修禊事兮兰亭,觞曲水兮群英”两句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举办的宴集场景。
紧接着的“追雩风兮涵泳,渺万化兮均平”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而“纪清游兮感慨,剡形忘兮神诣”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游览名胜时的感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接着的“蔚翔凤兮一札,宝连城兮千祀”赞美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其深远的影响。诗人以“太傅起兮为苍生,扶晋鼎兮蹙苻秦”表现了对谢安才干的敬仰以及他为国为民的英勇形象。尾联的“内史归兮乐山水,师万石兮饬子孙”则传达了谢安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的豁达胸怀及其对子孙的教诲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会稽地区的历史遗迹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通过对比谢安和王羲之的出世入世,表达了对不同人生态度的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稽颂 其六》是南宋诗人诸葛兴的一首赞美会稽山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正是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兴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然而,他在流放期间并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是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会稽颂 其六》中,诸葛兴通过对会稽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诸葛兴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