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阳明洞天

标题包含
谒阳明洞天
羁游何事复来东,岂是三生太史公。 舞鹤台空丹蜕井,见龙坛古瑞名宫。 石帆酒瓮遗秦迹,玉简金书閟禹功。 万壑松风秋愈壮,直将幽意问穹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出游何必非要到东方,哪里才是三世历太史公。 舞鹤楼空,丹砂井在,那座传说中的见龙坛已然古老却仍然荣耀。 石帆山下,留下秦始皇饮酒的酒具,隐藏着大禹治水之功的金简玉书。 万千松涛在秋风中更显豪壮,似乎能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天地之道。
去完善
释义
1. 阳明洞天:位于浙江嵊州。是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寓居之地。 2. 羁游:因生计所迫而出外奔波求官。 3. 何事:为什么。 4. 东:指东方的浙江省。 5. 三生:佛教术语,三世之意,即过去、现在、未来。这里暗示作者对王阳明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6. 太史公:这里指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这里用太史公比喻王阳明,说明他的学问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7. 舞鹤台:此处遗址已不可考,可能是王阳明曾经活动的地方。 8. 丹蜕井:形容古人炼丹修炼的场所。 9. 见龙坛:王阳明的讲学之地,表达了作者对王阳明的尊敬。 10. 瑞名宫:吉祥的殿堂,可能是阳明洞天的建筑之一。 11. 石帆酒瓮:石帆山在今绍兴市南,其下有酒窖,据传为秦始皇时所建。 12. 遗秦迹:遗留的秦朝遗迹。 13. 玉简金书:道教经典。 14. 閟禹功:埋藏着大禹治水的功绩。 15. 万壑松风:山谷中松树间的风声,寓意秋风萧瑟。 16. 愈壮:更显得雄壮。 17. 幽意:内心的情愫。 18. 穹隆:天空,这里引申为天意或天命。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明代诗人陈起所作的《谒阳明洞天》,是一首描绘山景和表达人生哲理的山水诗。 首联“羁游何事复来东,岂是三生太史公”中,作者以自述的形式表达了此次出行的目的和自己的身份。这里“何事”表明了作者出游的原因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领悟。“三生”即前世、今生、来世,“太史公”指的是历史记载者。两句相互联系,意味着作者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要亲身经历并体验历史。 颔联“舞鹤台空丹蜕井,见龙坛古瑞名宫”描述的是阳明洞天的景色。其中,“舞鹤台”和“丹蜕井”描绘了洞天内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见龙坛”则表达了对古代宗教信仰的敬仰之情。“瑞名宫”意为吉祥的名胜古迹,进一步强调了阳明洞天的神圣地位。 颈联“石帆酒瓮遗秦迹,玉简金书閟禹功”是对阳明洞天内古代文物和遗址的赞美。“石帆”指石洞中的船舶形象,“酒瓮”可能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酿酒器具。“秦迹”暗示了这些遗物的历史悠久。“玉简金书”表示珍藏在洞天中的古籍,“閟禹功”则表达了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尊崇。 尾联“万壑松风秋愈壮,直将幽意问穹隆”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万壑松风”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幽意问穹隆”传达了诗人深入探究自然与人生奥秘的愿望,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界广博无垠的胸襟和气度。整首诗通过对阳明洞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阳明洞天》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起于公元1258年左右创作的。当时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隐居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他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既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陈起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热爱文学,曾游学四方,广交文友。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在这期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一展抱负,但均未能如愿。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不满。 在此背景下,陈起开始转向隐居生活,寄情山水,抒发胸臆。他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首《谒阳明洞天》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阳明洞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