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池上用简斋韵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鴈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落日的余晖中我脱下衣服没有一件事要做,已经三次把床移到靠近水的地方。北斗星沉落在北边的山岭,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月亮越过秋天的河流,大雁却不再飞来。稀疏的翠竹在我的庭院里聆听我的谈话,淡淡的红色花朵催促我在木头上举起酒杯。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我孤独的身影,我不愿意登上睢阳那充满危险的高台。
去完善
释义
1. 落日: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2. 解衣:脱下衣服,这里指轻松的状态。
3. 无一事: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4. 移床:移动床位或床铺。
5. 临水:靠近河边或水池边。
6. 三回:多次,这里指作者在岸边多次移动床位。
7. 斗沉:北斗星的位置下降,表示夜晚来临。
8. 北岭:北方的山岭。
9. 鱼方乐: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10. 月过:月亮升起并经过。
11. 秋河:秋天的银河。
12. 雁不来:大雁没有飞来,这里用大雁来象征远方的消息。
13. 疏翠:稀疏的翠绿色,形容树木的稀疏与翠绿。
14. 庭前:庭院的前面。
15. 供答话:提供对话的话题。
16. 浅红:粉红色,这里用来形容花朵的颜色。
17. 木末:树梢,这里用来形容花枝。
18. 劝持杯:劝说别人举起酒杯,表达出共享欢乐的心情。
19. 明明:明亮的样子。
20. 独对:独自面对。
21. 苍华:苍白的头发,这里用来形容作者自己的白发。
22. 莫上:不要去登上。
23. 睢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这里用来代指战场。
24. 万死台:古代战争中用来观察敌情的高台,这里用来表达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池塘边独坐的情景。首联“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闲适地脱下衣服,多次挪动椅子,面对池塘的美景。这种宁静致远的境界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态。
颔联“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描述了夜空中的北斗星渐渐下沉,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的景象;而月光映照下,秋天的河流显得格外清澈,然而大雁却没有飞来。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节奏。
颈联“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周围环境。庭院里稀疏的树木翠绿如画,与好友相对畅谈;淡淡的木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举杯共饮。这里的“答话”和“劝持杯”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融洽气氛。
尾联“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尽管生活美好,但他仍然深感孤独。最后一句,诗人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愿走上险恶道路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是南宋诗人朱槔创作的一首描绘夏夜坐池塘边的景象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即宋金对峙、战乱频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朱槔作为一名文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通过诗作表达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忧虑。在这首诗中,朱槔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夏夜坐池塘边的场景,表达了宁静致远的意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朱槔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战争频繁。在这个特殊时期,朱槔作为一位诗人,通过他的诗篇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时代内涵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