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
闲池草色青,蝌蚪自滋生。
尚觉窥天小,何因妬月明。
通宵成乐部,过雨杂棋声。
静者心无役,从君取意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边的青草悠闲地生长,绿油油的草地上,小小的蝌蚪自由自在地游动。它们在欣赏这片天空,好奇地探索着这个新世界。有时,它们似乎觉得这个世界太小,无法容纳下它们的梦想;但有时,它们又觉得自己的存在太过渺小,无足轻重。但是,无论是阳光还是月色,无论风雨还是晴夜,它们都在那里,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蛙》赵希迈注释:
1. 蛙:诗题,本诗描绘了青蛙在池塘中的生活情景。
2. 闲池:指宁静的池塘。
3. 青:指池塘边草地的颜色。
4. 蝌蚪: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
5. 自滋生:自己生长繁殖。
6. 尚觉:还觉得。
7. 窥天小:指青蛙抬头望天的视角显得天很小。
8. 何因:为什么。
9. 妬月明:嫉妒明亮的月光。
10. 通宵:整夜。
11. 成乐部:形成了一个音乐团体。这里指青蛙整夜都在叫,如同一个乐队演奏。
12. 过雨:雨后。
13. 杂棋声:夹杂着下棋的声音。这里形容青蛙的叫声仿佛是在下棋。
14. 静者:内心平静的人。
15. 心无役:心灵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16. 从君:跟随您,指青蛙。
17. 取意鸣:根据它们自己的意愿而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蛙为主题,展现了蛙在不同情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青蛙在池塘中繁殖后代,繁衍不息;青蛙的眼睛虽然小巧,却能够看到整片天空,对于明亮的月光心生羡慕;青蛙成群结队地嬉戏,雨后则夹杂著下棋的声音;这些现象,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细腻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青蛙的存在,表现了自然界生命的活力和丰富性。“闲池草色青,蝌蚪自滋生”两句描述了青蛙的生存环境和繁殖过程。青蛙生在池边,又生活在水里,它们的存在增添了自然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接着,“尚觉窥天小,何因妬月明”则表现了青蛙那视天如盖、渴望光明的心态。尽管青蛙的眼球虽小,但它仍能看见广阔的天空,它对明亮月光的向往,反映出生命的一种内在追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然后,“通宵成乐部,过雨杂棋声”描绘出青蛙生活的热闹场景。夜晚,青蛙们呼朋引伴,组成乐部,发出各种声音,热闹非凡。骤雨过后,蛙声混合著人下棋的声音,生动地展现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这里诗人传达出一种与青蛙共享自然乐趣的生活态度,流露出对大自然万籁的赞叹之情。
最后,“静者心无役,从君取意鸣”更透露出诗人的哲学思考。在诗人看来,那些内心平静的人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可以聆听青蛙的叫声,从中得到乐趣。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音的独特见解,强调内心的宁静方能领略到自然之美。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通过描绘青蛙这一主角传达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还以其哲理性的思想启示读者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蛙》是宋代诗人赵希迈的一首描绘夏夜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尤为关注。
在这个时期,赵希迈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曾一度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这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越发浓烈。这种情感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蛙》这首诗歌中,赵希迈以蛙声为引子,描绘了夏夜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场景。他通过对青蛙、蝉鸣、流萤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同时,他也通过蛙声的此起彼伏,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赵希迈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这使得他对家乡和和平生活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些情感都体现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