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
自伤蓬迹远,常羡旅鸿归。昨得家人信,青山满蕨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自己的境遇像飘蓬一样远离故乡,常常羡慕天上的大雁有固定的栖息地。昨天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得知在远方的青山上已经长满了蕨菜和蔷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徙倚:指漫步徘徊。
2. 吴山:此处可能指的是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附近的吴山,但也可能是泛指江南一带的山川。
3. 蓬迹:指漂泊不定的人。蓬,蓬草;迹,足迹。
4. 旅鸿:飞行中的大雁。
5. 蕨薇:一种蕨类植物,可食用。
去完善
赏析
《徙倚》的“徙倚”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徘徊、留恋的意思,诗人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自伤蓬迹远”中的“蓬迹”指诗人远离家乡的踪迹,表达了游子离家别乡的孤独与哀伤。接着诗人以“常羡旅鸿归”来表达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同时暗含了旅途艰辛的感慨。
然而,诗人并没有让情感一直沉浸在离愁之中,第三句“昨得家人信”笔锋一转,带来了家人的消息:家乡的那片青山上满是蕨薇。这一句暗示了诗人家中的一切安好,家人等待着他归来。最后一句“青山满蕨薇”通过描绘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传递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归乡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家乡青山美景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心中的慰藉与希望,使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徙倚》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在这一年里,杜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因为战乱而离开长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杜甫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磨难,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担忧。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唐玄宗晚年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导致朝纲败坏,贪污腐化盛行。而北方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则趁机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唐朝的统治。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徙倚》。诗中以“徙倚”二字描绘了诗人在动荡的岁月中的无奈和彷徨。通过对吴山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